初一语文作文训练教案
【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初一语文作文训练教案”。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 状 物
[写作要求]
1. 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 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 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注意事项]
1. 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
2. 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
3. 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第一次作文指导
状物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来写。请看下面一段写“荷花”的文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 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 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 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眼睛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
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请看泄密《壁虎》:
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
静中有动,形象生动。壁虎静得像贴着一块水泥,连它周围聚集了许多飞虫,它都不动声色。动起来却又十分迅速,脖子一伸一缩,一只飞虫吞下去了,人们还没有看出来。
第一次作文 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次作文指导
状物,要细致生动,才能突出特点。请看一段写蝉脱壳的文章:
脱皮从背上开始。外面的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躯。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的翅膀,只留下尾巴尖儿在那旧皮里。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接着,它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儿从那层旧皮里脱出来。从开始到身子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旧皮就剩下一个空壳,成了蝉壳。
蝉蜕如何脱出来,脱得如此复杂,如此奇特,文章写得很细致。动作一个接一个,光脱出尾巴尖儿一节就写了七个动作。腾起,翻下,倒挂,撑直,翻上,钩住,脱出,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如体操表演,表演得如此精彩!
怎样状物,才能做到描写细致生动呢?
1. 认真仔细地观察。只有对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2. 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同一种事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姿态; 奔驰的马跟吃草的马不一样,耕田的牛和拉车的牛不同。马驰疆场,雄风逼人; 牛耕田间,憨态可掬。转弯,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姿态。
3. 从跟人的关系上写。有一些动物,受主人豢养,主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它们对主人似乎也有一种感情。状物,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物与人的关系,表现出物与人的感情。请看下面一篇《老牛》:
它是全村最高的一头牲畜,长着一对长而粗的角。它常躺在谷仓前的空地上。我和村里的伙伴围着它,抚摸它,梳理它的毛,取了草料来喂它,它总是张大眼
睛,和气地望着我们。它的目光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它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
我们常常问它:“喂,老牛,告诉我们,你要什么? ”它还是沉静地望着我们,慢慢地咀嚼草料来„„
每天早晨起来,老牛抖去身上的稻草,就从棚里钻出来,到河边去喝“早茶”。它走得很慢很慢,显得十分安详。它的瘪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构成了它的稳重的美。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
一天,我们把老牛牵到了河边,它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地不回头走,却走到我们近旁的田里。在那里,和风拂着快要成熟的小麦,麦浪上面有千百只蝴蝶在飞舞。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地下„„
在作者笔下,这头老牛,简直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沉静地望,慢慢地嚼,温和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没有一处不是在写这位“老人”的稳重。至于连它瘦瘦的肚皮,露出骨骼的躯干,都成了美的一部分。最后一段写他的死,望着熟悉的田野,这是自己走过千万遍的土地,望着成熟的麦浪,这是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它只呻吟了一声,就静静地躺下。鞠躬尽瘁,死而无憾。这哪里是写老牛之死,这是在写老农死田间,战士死疆场,科学家死实验室。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
第二次作文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二次作文
第二单元 写传记
第三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写自传。
[写作指导]
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 自传的内容,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写:
(1)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月、专业技术职称、有何专长、从事的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自己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 。
经历一般从读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每段经历都要写明起止年、月,所在地(单位) ,从事职业及担任职务,主要表现(包括优缺点) 。每段经历前后时间要衔接,并要提供证明人。如中间有脱节,要说明原因。历史上曾参加过哪些组织,有何政治历史问题、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都要一一写清楚。
(3)过去和现在的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每个成员都应写明称谓、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与本人的关系、受其影响的程度等。
(4)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应尽可能写得具体详细些。特别是对自己思想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件要着重写。
写自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写自己思想演变过程时,要反映当时的真实思想,不说假话。
(2)要忠诚老实。对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有什么问题,要如实写明,不得隐瞒和伪造。
(3)要突出重点。对自己思想演变影响较大的经历和事件要重点写,切忌事无巨细像记流水账似的写法,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4)要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自己的生活经历,面应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回顾,清理思想,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5)要力求筒洁明了。写自传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容词和空洞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语言要简练,用词要朴实。
[例 文]
我的自画像
我叫柯凡,祖籍浙江,于1986年出生在北京。一岁会拍球,两岁会持笔,三岁叹星空之渺小。六岁学习小提琴,但学不得法,只得半路放弃,还未谋个级别便已将小提琴做为压箱底之物。如今已拉不出几句了。幼年生活快乐,生性活泼。
幼年结束后就读于四根柏小学。由于甚爱搞笑,不分场合地点,所以令老师深恶痛绝,被看作常扰乱课堂纪律者。一二年级常考双百,以后便常受0.5分难倒英雄汉之苦,未再有过如此殊荣。喜做数学难题,却十分马虎,所以口算常常出错,闹得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爱写作文,但错字连篇,心有华丽之词笔下却难生花。
三年级时身高不足五尺,体重却已过百因此选篮球为强身健体之物,终日奔波于球场之中,以各球星为榜样,终日睁眼做梦,为进哦NBA 而努力。怎奈球技进展不大,学习却一落千丈。熟人均为我玩物丧志之徒,浪费光阴之辈。
此情况自五年级始有改变。此时班上来一插班生,名为董楷,智力与我不相上下,对学习却废寝忘食,深得老师喜爱。见此人在班中独占螯头,我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一心苦读,只为毕业时与其一争高下。
就在我即将踏入人生又一段旅途之时,不幸在我的身边发生了。毕业考试后的次日,由于家中煤气爆炸我被烧成重伤。受尽火燎之苦的我在病床上忍受着,把痛苦深深地压制在心底,早治疗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病友们笑我为痛苦死活的人。由于治疗得当,一个月后我就痊愈了。经过这次大难,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会有诸多磨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克服困难就像过一道门槛儿那么容易。
上中学后,我的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仍是嘻嘻哈哈,不知天高地厚。虽然教训多得数不胜数,自己却仍然长不大。这就是我,一个聪明、乐观而又多灾难的初一学生。
[简 评]
这篇介绍“我”的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不免为小作者的心地坦诚、敢于解剖自己而受感动。写介绍自己的文章,如何看待、认识和分析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把自己说得十全十美,也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本文作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能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全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读来轻松,也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第三次作文 姓名
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自传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 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 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 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这话说得好! 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
一、写什么?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
熟悉——清楚了解。
动情——感动,情绪激动。
东西——人、事、花草动物,感受体验等。
例(1):邻居家的小妹妹,要我教她编小辫。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拿了红黄蓝三束毛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这样编,这样编”。但究竟怎么编,做起来简单,说起来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五岁的孩子彻底明白。邻居的小妹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姐姐,让我来编。编辫子就是三种颜色的毛线轮流在中间。”我惊呆了,“轮流在中间”,说得真好。小孩子勤于动脑,真不简单。(五岁孩童能从劳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例(2):下午放学回家,路经莱市场。看到一个茶摊前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瞧,原来是语文老师买菜讨价还价,为了五角钱,大动肝火,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顺手牵羊拿了菜摊上一小把香菜,才悻悻而去。记得语文老师讲《卖蟹》一课时,极力赞美心灵美的卖蟹小姑娘,可自己却为五角钱,在大庭广众之中吵吵闹闹,我真替他难为情。(为人师表,要自爱、自律、自重。语文老师的雍容高雅植根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别让学生们失望。)
例(3):秋季运动会要排练大型团体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同学们都换上漂亮的体操服到运动场排练。老师嫌我胖,难看,不让我参加。我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给僵死的毛毛虫垒了座小小的坟。我的心在流泪,在呼喊:为什么? 为什么? 我长得胖并不是罪过,为什么做团体操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符合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有损学生的人格。)
归纳:中学生作文,写作范围是十分宽泛的。目见耳闻,喜怒哀乐; 不论正反,不论大小; 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社会新貌,街头小景,只要选准角度,无一不可入文。当然,偷东西、吸烟,沉溺于游戏厅是不能写的——除非你抱着忏悔的心请。总之,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深入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生:无意义的东西能写吗?(分成四个小组讨论)
明确: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写。对于大人无意义,对于你个人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写的。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阐发一般的生活真理,抒写脚踏实地的人之常情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在许多成人看来,都是无意义的。不要为了“有意义”去刻意编造、撒谎。给远道探亲的老人带路,拾金不昧,给怀孕的阿姨提东西让座,甚至舍已为人等,确实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人生几十年,会经历许多平淡琐屑的事; 惊险奇特,英雄壮举却是可遇不可求,它们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去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千万不要以为凡人小事,普通人的感情就不值得叙写,就是无意义,就是平庸。
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同学们大体明白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上的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学生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的发言,各具特色。因为说的是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听来令人感动。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抒发父女之情的。希望听听同学们的评价。
我的爸爸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差不多每次回来,都给买苹果和糖炒栗子。那时候咱们国家很穷,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多,我觉得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栗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为了省下钱买书,常常不吃早饭。爸爸知道后,就经常给我零用钱,让我买书,看话剧,听音乐会,欣赏歌舞。对于我的学习,爸爸从不嘴叨,也并不奢望女儿成名成家。他常说:“孩子们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同学们羡慕我,觉得我有一个理解自己的爸爸。
小时候,我留着粗粗的大辫子,洗起头来很麻烦。爸爸只要在家,总是耐心地给我洗头。爸爸的手大大的,软软的。他细心地揉搓着头发,轻轻地抠着头皮。我总是紧紧闭着眼睛,但从不担心洗发水流到眼睛里。我的心热热的。爸爸是我依靠的大树,是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一次过生日,爸爸给我买了件上衣,色彩有点暗淡,样式也很传统,不像班里小伙伴的衣服那样时髦,那样漂亮。但我很珍惜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宿舍里的女孩子喜欢换着穿衣服,我的这件上衣“概不外借”。因为是爸爸给我买的,它渗透着爸爸对女儿的一片爱心。
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会上街买二斤爸爸最爱吃的五香花生米,放在淘米的竹筐里,小心吹去掉落的花生皮,再捡去干瘪的小花生,用薄白纸糊一个口袋装好,再套一个牛皮纸袋。然后什么也不说悄悄放在爸爸的旅行包里,算是女儿一点心意。
记得我参军离家的前夜,爸爸一直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抽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我知道爸爸舍不得女儿远行,但他理解女儿的追求,一点儿也没有阻拦„„
爸爸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但爸爸对女儿的爱将伴我一生一世。
(同学简评)
归纳: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写作文不能像摄像机摄像,而应该通过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请同学们听刘济凤同学的散文朗诵《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摘选) 。
„„„„
住校生活感触颇多。一次,一位室友将吃不下的半盒炒饭给我了。饥肠辘辘的我欣然接过饭盒,正准备享用时,他竟然摊开手向我要一元钱的饭票,说炒饭两元一盒,他吃剩了多半,收一元钱已经是够意思了。我惊奇地看着他,面对这张要一元钱的大手,我真想一把把它甩开,再把炒饭砸到他脸上。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想:或许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吧。
记得在一节口干舌燥的体育课过后,我向一位同学借钱买水。他带着一脸的遗憾说:我没带钱。但是一分钟后,我却在小卖部看见他向柜台中伸着他那
捏着10元钱的手。
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每个孩子都会对钱变得贪婪起来? 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吗? 每一个孩子的最初,可能都是纯洁的吗? 但我马上又告诉自己,不对。刚上小学时,我们一些孩子曾拿用尿浸过的钱骗过一个叫刘咏的小孩。他指着那张湿的一元钱说:“哎呀,这是我爸爸刚才买菜时丢的! ”说完,他冲过去拾起了那张沾满尿水的钱,我们爆发了一阵狂笑。当时,刘咏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人教过他,他却那么早地为了钱而说慌。我回想着10多年来,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我感到我也在变化。
小时候,多少次缠着妈妈要钱送给乞丐,甚至往回跑一段路送过去; 多少次因为父母买东西时讲价而生气; 多少次主动借钱给别人„„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我,我至今仍然十分珍视。但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钱的用处? 在接过零用钱时,甚至也出现了一种富足感和挥霍的幸福。很多问题,我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变得世俗起来? 瞑目前,我是不是也会像葛朗台一样舞动双手去抓黄金?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肯定会像1936年支持西班牙抗战中的共产国际成员一样举家倾财,鼎力相助。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财,我极愿意建立起一个“你我他银行”。在人们真正需要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领到10元钱去买饮料、买食物,或者买车票回家„„
师:怀沙同学的这篇文章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著名作家铁凝说:“作品有着不凡的立意和境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痛苦的成长,还有爱。”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它细节独具,议论不空,感受真切,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与钱打交道,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一定深度的开掘,而且没有张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有用自由之笔去尽兴地抒写见解,表达真情。看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向怀沙同学学习。
二、如何写? ——“我手写我口”。
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
写作文,不必端起架子,一动笔便要正经八百地写出文章的子丑寅卯及道貌岸然来。学生信息库储存不多,表达尚欠功力,能够撷取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选准一个小的角度,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路亚同学说:“写作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而妙不可言的艺术创造。”
北大附中于燕同学说:“‘不吐不快’嘛,能够用文字把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来,用笔留住七彩青春的一声感叹,一份思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写作文,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往往可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所以写作的时间要相对集中,打好腹稿后,要紧追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像挤牙膏似的,更不要
“一步十回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无须考虑文体,不要翻字典查字,也不要挖空心思,琢磨什么美丽词语,先写出来,再加加减减,修修改改。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口头作文写在本子上,力争把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得真切感人,写出新意,写出你自己的特色。
学生写作
1. 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
2. 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 写出来,500字左右。
3. 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
记叙文三种描写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 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 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 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 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 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 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 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 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 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 嗬, 人真多啊! 坐的坐, 站的站, 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 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 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 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 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 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 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 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就不插门了, 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 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 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 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讨论:以下各例都是环境描写。分析分析: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 起什么作用?
1、我要上小学了,爸爸开车接我回家。那天下着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外公家门口的小柳树,小柳树使劲晃动着身子,好象也在说着“不”,水滴顺着小柳树的枝叶落到地上,它好象也在哭。„„《难忘啊,哺育我成长的外公》
2、秋风飒飒,秋叶悬挂在树枝上索索发抖,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时,一阵更大的风刮过来,有几片叶子支持不住了,在树上挣扎了几下,便颤微微地从空中飘落到地上,躺在那儿不动了。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最后一课》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生命的意义》
我们已经初步地学习了描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感到,要想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描写是很重要的啊!
看一看同学们的描写练习,从内容上看,毛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完全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二是与全文或者全段还缺少有机的联系。从语言上看,有“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现象,想用一些好的词语,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结果写得“过”了,或者写出一些生活中听不到的“怪语言”,甚至写出病句。我们练习描写,在语言上要首先追求达意和朴实,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练习: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 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2、写一篇反映班级生活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又有意义。写之前一定要先“想作文”、写提纲,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朴实、深刻,写之后自己先朗读一遍,读起来顺不顺口,然后修改。字数不要太多。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 山海经" 》。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 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 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 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疏通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 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 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 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 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 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 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 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新-课- 标-第- 一-网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 》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 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 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 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
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 便宜无好货" ,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 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 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 东亚病夫" 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 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 吃人的历史" 。
②《阿Q 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 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
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 ②不铺陈细节; ③语言简捷严谨。
2.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 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 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 解读鲁迅精神。
3.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 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 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 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 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 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 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 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 、初读课文(读全篇) 。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 第2段写外出求学; 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 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
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
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
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 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 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 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 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 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
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 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 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 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 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 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 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 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 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 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 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那里面提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我) 所知道的鲁迅”。(过程略)
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所写的自己的传记《鲁迅自传》,要求大家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三、熟悉课文
L 、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四、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五、分析课文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明确: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州做了牛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 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 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 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 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第三次转折呢? 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
明确: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二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六、朗读训练
1、请学生朗读反映鲁迅心理变化的几个段落,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2、教师点评、范读。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道路改变的原因及情感。(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到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 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1. 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2. 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明确: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 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 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 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 “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 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 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 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方法: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 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 。
初一语文作文训练教案
【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初一语文作文训练教案”。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 状 物
[写作要求]
1. 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 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 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注意事项]
1. 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
2. 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
3. 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第一次作文指导
状物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来写。请看下面一段写“荷花”的文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 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 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 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眼睛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
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请看泄密《壁虎》:
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
静中有动,形象生动。壁虎静得像贴着一块水泥,连它周围聚集了许多飞虫,它都不动声色。动起来却又十分迅速,脖子一伸一缩,一只飞虫吞下去了,人们还没有看出来。
第一次作文 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次作文指导
状物,要细致生动,才能突出特点。请看一段写蝉脱壳的文章:
脱皮从背上开始。外面的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躯。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的翅膀,只留下尾巴尖儿在那旧皮里。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接着,它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儿从那层旧皮里脱出来。从开始到身子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旧皮就剩下一个空壳,成了蝉壳。
蝉蜕如何脱出来,脱得如此复杂,如此奇特,文章写得很细致。动作一个接一个,光脱出尾巴尖儿一节就写了七个动作。腾起,翻下,倒挂,撑直,翻上,钩住,脱出,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如体操表演,表演得如此精彩!
怎样状物,才能做到描写细致生动呢?
1. 认真仔细地观察。只有对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2. 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同一种事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姿态; 奔驰的马跟吃草的马不一样,耕田的牛和拉车的牛不同。马驰疆场,雄风逼人; 牛耕田间,憨态可掬。转弯,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姿态。
3. 从跟人的关系上写。有一些动物,受主人豢养,主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它们对主人似乎也有一种感情。状物,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物与人的关系,表现出物与人的感情。请看下面一篇《老牛》:
它是全村最高的一头牲畜,长着一对长而粗的角。它常躺在谷仓前的空地上。我和村里的伙伴围着它,抚摸它,梳理它的毛,取了草料来喂它,它总是张大眼
睛,和气地望着我们。它的目光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它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
我们常常问它:“喂,老牛,告诉我们,你要什么? ”它还是沉静地望着我们,慢慢地咀嚼草料来„„
每天早晨起来,老牛抖去身上的稻草,就从棚里钻出来,到河边去喝“早茶”。它走得很慢很慢,显得十分安详。它的瘪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构成了它的稳重的美。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
一天,我们把老牛牵到了河边,它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地不回头走,却走到我们近旁的田里。在那里,和风拂着快要成熟的小麦,麦浪上面有千百只蝴蝶在飞舞。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地下„„
在作者笔下,这头老牛,简直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沉静地望,慢慢地嚼,温和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没有一处不是在写这位“老人”的稳重。至于连它瘦瘦的肚皮,露出骨骼的躯干,都成了美的一部分。最后一段写他的死,望着熟悉的田野,这是自己走过千万遍的土地,望着成熟的麦浪,这是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它只呻吟了一声,就静静地躺下。鞠躬尽瘁,死而无憾。这哪里是写老牛之死,这是在写老农死田间,战士死疆场,科学家死实验室。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
第二次作文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二次作文
第二单元 写传记
第三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写自传。
[写作指导]
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 自传的内容,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写:
(1)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月、专业技术职称、有何专长、从事的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自己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 。
经历一般从读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每段经历都要写明起止年、月,所在地(单位) ,从事职业及担任职务,主要表现(包括优缺点) 。每段经历前后时间要衔接,并要提供证明人。如中间有脱节,要说明原因。历史上曾参加过哪些组织,有何政治历史问题、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都要一一写清楚。
(3)过去和现在的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每个成员都应写明称谓、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与本人的关系、受其影响的程度等。
(4)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应尽可能写得具体详细些。特别是对自己思想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件要着重写。
写自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写自己思想演变过程时,要反映当时的真实思想,不说假话。
(2)要忠诚老实。对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有什么问题,要如实写明,不得隐瞒和伪造。
(3)要突出重点。对自己思想演变影响较大的经历和事件要重点写,切忌事无巨细像记流水账似的写法,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4)要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自己的生活经历,面应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回顾,清理思想,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5)要力求筒洁明了。写自传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容词和空洞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语言要简练,用词要朴实。
[例 文]
我的自画像
我叫柯凡,祖籍浙江,于1986年出生在北京。一岁会拍球,两岁会持笔,三岁叹星空之渺小。六岁学习小提琴,但学不得法,只得半路放弃,还未谋个级别便已将小提琴做为压箱底之物。如今已拉不出几句了。幼年生活快乐,生性活泼。
幼年结束后就读于四根柏小学。由于甚爱搞笑,不分场合地点,所以令老师深恶痛绝,被看作常扰乱课堂纪律者。一二年级常考双百,以后便常受0.5分难倒英雄汉之苦,未再有过如此殊荣。喜做数学难题,却十分马虎,所以口算常常出错,闹得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爱写作文,但错字连篇,心有华丽之词笔下却难生花。
三年级时身高不足五尺,体重却已过百因此选篮球为强身健体之物,终日奔波于球场之中,以各球星为榜样,终日睁眼做梦,为进哦NBA 而努力。怎奈球技进展不大,学习却一落千丈。熟人均为我玩物丧志之徒,浪费光阴之辈。
此情况自五年级始有改变。此时班上来一插班生,名为董楷,智力与我不相上下,对学习却废寝忘食,深得老师喜爱。见此人在班中独占螯头,我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一心苦读,只为毕业时与其一争高下。
就在我即将踏入人生又一段旅途之时,不幸在我的身边发生了。毕业考试后的次日,由于家中煤气爆炸我被烧成重伤。受尽火燎之苦的我在病床上忍受着,把痛苦深深地压制在心底,早治疗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病友们笑我为痛苦死活的人。由于治疗得当,一个月后我就痊愈了。经过这次大难,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会有诸多磨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克服困难就像过一道门槛儿那么容易。
上中学后,我的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仍是嘻嘻哈哈,不知天高地厚。虽然教训多得数不胜数,自己却仍然长不大。这就是我,一个聪明、乐观而又多灾难的初一学生。
[简 评]
这篇介绍“我”的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不免为小作者的心地坦诚、敢于解剖自己而受感动。写介绍自己的文章,如何看待、认识和分析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把自己说得十全十美,也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本文作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能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全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读来轻松,也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第三次作文 姓名
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自传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 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 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 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这话说得好! 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
一、写什么?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
熟悉——清楚了解。
动情——感动,情绪激动。
东西——人、事、花草动物,感受体验等。
例(1):邻居家的小妹妹,要我教她编小辫。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拿了红黄蓝三束毛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这样编,这样编”。但究竟怎么编,做起来简单,说起来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五岁的孩子彻底明白。邻居的小妹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姐姐,让我来编。编辫子就是三种颜色的毛线轮流在中间。”我惊呆了,“轮流在中间”,说得真好。小孩子勤于动脑,真不简单。(五岁孩童能从劳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例(2):下午放学回家,路经莱市场。看到一个茶摊前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瞧,原来是语文老师买菜讨价还价,为了五角钱,大动肝火,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顺手牵羊拿了菜摊上一小把香菜,才悻悻而去。记得语文老师讲《卖蟹》一课时,极力赞美心灵美的卖蟹小姑娘,可自己却为五角钱,在大庭广众之中吵吵闹闹,我真替他难为情。(为人师表,要自爱、自律、自重。语文老师的雍容高雅植根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别让学生们失望。)
例(3):秋季运动会要排练大型团体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同学们都换上漂亮的体操服到运动场排练。老师嫌我胖,难看,不让我参加。我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给僵死的毛毛虫垒了座小小的坟。我的心在流泪,在呼喊:为什么? 为什么? 我长得胖并不是罪过,为什么做团体操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符合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有损学生的人格。)
归纳:中学生作文,写作范围是十分宽泛的。目见耳闻,喜怒哀乐; 不论正反,不论大小; 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社会新貌,街头小景,只要选准角度,无一不可入文。当然,偷东西、吸烟,沉溺于游戏厅是不能写的——除非你抱着忏悔的心请。总之,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深入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生:无意义的东西能写吗?(分成四个小组讨论)
明确: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写。对于大人无意义,对于你个人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写的。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阐发一般的生活真理,抒写脚踏实地的人之常情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在许多成人看来,都是无意义的。不要为了“有意义”去刻意编造、撒谎。给远道探亲的老人带路,拾金不昧,给怀孕的阿姨提东西让座,甚至舍已为人等,确实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人生几十年,会经历许多平淡琐屑的事; 惊险奇特,英雄壮举却是可遇不可求,它们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去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千万不要以为凡人小事,普通人的感情就不值得叙写,就是无意义,就是平庸。
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同学们大体明白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上的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学生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的发言,各具特色。因为说的是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听来令人感动。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抒发父女之情的。希望听听同学们的评价。
我的爸爸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差不多每次回来,都给买苹果和糖炒栗子。那时候咱们国家很穷,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多,我觉得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栗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为了省下钱买书,常常不吃早饭。爸爸知道后,就经常给我零用钱,让我买书,看话剧,听音乐会,欣赏歌舞。对于我的学习,爸爸从不嘴叨,也并不奢望女儿成名成家。他常说:“孩子们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同学们羡慕我,觉得我有一个理解自己的爸爸。
小时候,我留着粗粗的大辫子,洗起头来很麻烦。爸爸只要在家,总是耐心地给我洗头。爸爸的手大大的,软软的。他细心地揉搓着头发,轻轻地抠着头皮。我总是紧紧闭着眼睛,但从不担心洗发水流到眼睛里。我的心热热的。爸爸是我依靠的大树,是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一次过生日,爸爸给我买了件上衣,色彩有点暗淡,样式也很传统,不像班里小伙伴的衣服那样时髦,那样漂亮。但我很珍惜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宿舍里的女孩子喜欢换着穿衣服,我的这件上衣“概不外借”。因为是爸爸给我买的,它渗透着爸爸对女儿的一片爱心。
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会上街买二斤爸爸最爱吃的五香花生米,放在淘米的竹筐里,小心吹去掉落的花生皮,再捡去干瘪的小花生,用薄白纸糊一个口袋装好,再套一个牛皮纸袋。然后什么也不说悄悄放在爸爸的旅行包里,算是女儿一点心意。
记得我参军离家的前夜,爸爸一直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抽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我知道爸爸舍不得女儿远行,但他理解女儿的追求,一点儿也没有阻拦„„
爸爸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但爸爸对女儿的爱将伴我一生一世。
(同学简评)
归纳: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写作文不能像摄像机摄像,而应该通过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请同学们听刘济凤同学的散文朗诵《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摘选) 。
„„„„
住校生活感触颇多。一次,一位室友将吃不下的半盒炒饭给我了。饥肠辘辘的我欣然接过饭盒,正准备享用时,他竟然摊开手向我要一元钱的饭票,说炒饭两元一盒,他吃剩了多半,收一元钱已经是够意思了。我惊奇地看着他,面对这张要一元钱的大手,我真想一把把它甩开,再把炒饭砸到他脸上。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想:或许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吧。
记得在一节口干舌燥的体育课过后,我向一位同学借钱买水。他带着一脸的遗憾说:我没带钱。但是一分钟后,我却在小卖部看见他向柜台中伸着他那
捏着10元钱的手。
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每个孩子都会对钱变得贪婪起来? 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吗? 每一个孩子的最初,可能都是纯洁的吗? 但我马上又告诉自己,不对。刚上小学时,我们一些孩子曾拿用尿浸过的钱骗过一个叫刘咏的小孩。他指着那张湿的一元钱说:“哎呀,这是我爸爸刚才买菜时丢的! ”说完,他冲过去拾起了那张沾满尿水的钱,我们爆发了一阵狂笑。当时,刘咏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人教过他,他却那么早地为了钱而说慌。我回想着10多年来,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我感到我也在变化。
小时候,多少次缠着妈妈要钱送给乞丐,甚至往回跑一段路送过去; 多少次因为父母买东西时讲价而生气; 多少次主动借钱给别人„„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我,我至今仍然十分珍视。但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钱的用处? 在接过零用钱时,甚至也出现了一种富足感和挥霍的幸福。很多问题,我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变得世俗起来? 瞑目前,我是不是也会像葛朗台一样舞动双手去抓黄金?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肯定会像1936年支持西班牙抗战中的共产国际成员一样举家倾财,鼎力相助。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财,我极愿意建立起一个“你我他银行”。在人们真正需要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领到10元钱去买饮料、买食物,或者买车票回家„„
师:怀沙同学的这篇文章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著名作家铁凝说:“作品有着不凡的立意和境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痛苦的成长,还有爱。”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它细节独具,议论不空,感受真切,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与钱打交道,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一定深度的开掘,而且没有张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有用自由之笔去尽兴地抒写见解,表达真情。看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向怀沙同学学习。
二、如何写? ——“我手写我口”。
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
写作文,不必端起架子,一动笔便要正经八百地写出文章的子丑寅卯及道貌岸然来。学生信息库储存不多,表达尚欠功力,能够撷取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选准一个小的角度,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路亚同学说:“写作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而妙不可言的艺术创造。”
北大附中于燕同学说:“‘不吐不快’嘛,能够用文字把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来,用笔留住七彩青春的一声感叹,一份思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写作文,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往往可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所以写作的时间要相对集中,打好腹稿后,要紧追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像挤牙膏似的,更不要
“一步十回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无须考虑文体,不要翻字典查字,也不要挖空心思,琢磨什么美丽词语,先写出来,再加加减减,修修改改。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口头作文写在本子上,力争把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得真切感人,写出新意,写出你自己的特色。
学生写作
1. 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
2. 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 写出来,500字左右。
3. 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
记叙文三种描写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 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 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 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 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 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 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 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 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 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 嗬, 人真多啊! 坐的坐, 站的站, 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 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 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 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 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 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 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 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就不插门了, 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 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 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 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讨论:以下各例都是环境描写。分析分析: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 起什么作用?
1、我要上小学了,爸爸开车接我回家。那天下着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外公家门口的小柳树,小柳树使劲晃动着身子,好象也在说着“不”,水滴顺着小柳树的枝叶落到地上,它好象也在哭。„„《难忘啊,哺育我成长的外公》
2、秋风飒飒,秋叶悬挂在树枝上索索发抖,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时,一阵更大的风刮过来,有几片叶子支持不住了,在树上挣扎了几下,便颤微微地从空中飘落到地上,躺在那儿不动了。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 我被这秋景迷住了。 ———《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最后一课》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生命的意义》
我们已经初步地学习了描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感到,要想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描写是很重要的啊!
看一看同学们的描写练习,从内容上看,毛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完全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二是与全文或者全段还缺少有机的联系。从语言上看,有“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现象,想用一些好的词语,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结果写得“过”了,或者写出一些生活中听不到的“怪语言”,甚至写出病句。我们练习描写,在语言上要首先追求达意和朴实,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练习: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 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2、写一篇反映班级生活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又有意义。写之前一定要先“想作文”、写提纲,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朴实、深刻,写之后自己先朗读一遍,读起来顺不顺口,然后修改。字数不要太多。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 山海经" 》。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 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 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 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疏通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 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 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 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 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 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 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 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新-课- 标-第- 一-网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 》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 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 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 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
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 便宜无好货" ,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 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 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 东亚病夫" 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 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 吃人的历史" 。
②《阿Q 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 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
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 ②不铺陈细节; ③语言简捷严谨。
2.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 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 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 解读鲁迅精神。
3.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 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 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 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 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 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 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 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 、初读课文(读全篇) 。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 第2段写外出求学; 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 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
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
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
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 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 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 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 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 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
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 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 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 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 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 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 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 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 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 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 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那里面提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我) 所知道的鲁迅”。(过程略)
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所写的自己的传记《鲁迅自传》,要求大家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三、熟悉课文
L 、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四、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五、分析课文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明确: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州做了牛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 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 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 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 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第三次转折呢? 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
明确: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二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六、朗读训练
1、请学生朗读反映鲁迅心理变化的几个段落,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2、教师点评、范读。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道路改变的原因及情感。(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到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 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1. 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2. 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明确: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 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 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 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 “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 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 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 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方法: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 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