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成语作文1200字

高三作文

1 《桃花源记》成语及考点总结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1.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 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 怡然自乐

成语典故: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成语例句: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 无人问津

发音:w ú r én wèn jīn

解释: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5. 鸡犬相闻

成语典故: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 阡陌交通

成语典故: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 黄发垂髫

成语典故: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落英缤纷

成语典故: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9.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 怡然自乐

成语释意: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 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1 《桃花源记》成语及考点总结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1.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 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解释: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 怡然自乐

成语典故: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成语例句: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 无人问津

发音:w ú r én wèn jīn

解释: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语出:晋陶潜(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5. 鸡犬相闻

成语典故: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 阡陌交通

成语典故: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 黄发垂髫

成语典故: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落英缤纷

成语典故: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9.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释: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 怡然自乐

成语释意: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 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怡然自乐作文400字

六年级作文

囧乐,写贺文的时候忽然觉得,我还是有很多流水账可记嘛。

今天看到阿空的个性签名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多么有爱啊。

开始写你的贺文时距离你的生日还有一小时十分钟。

我不会写贺文,你们懂得,无非是扯几句话呀每次。

以前好象给你写过一封信吧,好像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年6月份我们开始熟起来的吧。

实际上等你真正写一篇贺文的时候才发现本来可以说的都不想说了,就像我现在。

时光荏苒。

我现在可是一心向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我,虽然赵林的阴影笼罩着我,但是我努力的让他退散

年一什么的,居然说我道德品质低下……。我就是和我死党闹着玩我就说我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了所以思想品德考那么好= =他居然践踏我的尊严= =~虽然我不会放在心上= =但那是我大气!

好多零碎的事情嗷。所以生活的本质啊本质原形毕露,我们也就是这样庸庸碌碌一生了吧-O-,多好。

现在才发乃无奈之举。不过也好等你那天一不小心的看见了也许会微微惊讶。

林格啊林格什么时候变的呢这句话好销魂= =)

囧乐,写贺文的时候忽然觉得,我还是有很多流水账可记嘛。

今天看到阿空的个性签名觉得很有意思,写在这里: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多么有爱啊。

开始写你的贺文时距离你的生日还有一小时十分钟。

我不会写贺文,你们懂得,无非是扯几句话呀每次。

以前好象给你写过一封信吧,好像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年6月份我们开始熟起来的吧。

实际上等你真正写一篇贺文的时候才发现本来可以说的都不想说了,就像我现在。

时光荏苒。

我现在可是一心向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我,虽然赵林的阴影笼罩着我,但是我努力的让他退散

年一什么的,居然说我道德品质低下……。我就是和我死党闹着玩我就说我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了所以思想品德考那么好= =他居然践踏我的尊严= =~虽然我不会放在心上= =但那是我大气!

好多零碎的事情嗷。所以生活的本质啊本质原形毕露,我们也就是这样庸庸碌碌一生了吧-O-,多好。

现在才发乃无奈之举。不过也好等你那天一不小心的看见了也许会微微惊讶。

林格啊林格什么时候变的呢这句话好销魂= =)

桃花源记中考习题作文107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中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

(2003北京市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 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 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003年江苏省盐城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往/来而不绝者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悉: ⑵杂然而前陈者

陈: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

15.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 。(2分)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 .“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 .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 .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2006年上海市)

C 组(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006年徐州市)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006黔东南州(课改区))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2006年安徽省(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渔:( )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

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

文: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2006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第11--17题。(14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2分)

(1)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及郡下,诣太守

1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处/江湖之远/贝IJ 忧其君。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白乐。 译

文:

1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答: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2分)

答: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

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2007年云南省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

(二) (11~14小题,共l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 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属: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新疆乌鲁木齐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7~21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 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 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 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三. 本题共10分。11. 答案:A 评分:本题2分。1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评分:本题2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13. 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评分:本题3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答对(3),给1分。1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25.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D(2分)27. C(3分)

(三)(7分)4.(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3分)怡然自乐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 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 答案:B

11、(2分) 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

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1.(1)落花(坠落的花瓣) (2)与世隔绝的地方 (3)“要”通“邀”,邀请 (4)到12.C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4. 访问(探访) 桃花源离开(辞别) 桃花源15.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16.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中。17.略。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 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1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1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 。(意思对即可)1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 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中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

(2003北京市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 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 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003年江苏省盐城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往/来而不绝者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悉: ⑵杂然而前陈者

陈: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

15.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 。(2分)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 .“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 .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 .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2006年上海市)

C 组(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006年徐州市)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006黔东南州(课改区))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2006年安徽省(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渔:( )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

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

文: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2006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第11--17题。(14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2分)

(1)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及郡下,诣太守

1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处/江湖之远/贝IJ 忧其君。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白乐。 译

文:

1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答: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2分)

答: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

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2007年云南省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

(二) (11~14小题,共l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 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属: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新疆乌鲁木齐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7~21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 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 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 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三. 本题共10分。11. 答案:A 评分:本题2分。1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评分:本题2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13. 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评分:本题3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答对(3),给1分。1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25.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D(2分)27. C(3分)

(三)(7分)4.(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3分)怡然自乐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 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 答案:B

11、(2分) 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 (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

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1.(1)落花(坠落的花瓣) (2)与世隔绝的地方 (3)“要”通“邀”,邀请 (4)到12.C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4. 访问(探访) 桃花源离开(辞别) 桃花源15.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16.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中。17.略。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 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1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1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 。(意思对即可)1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 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中考习题作文10400字

高三作文

1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一、(2006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

二、(2006长春)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2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

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三、(2006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

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五、2007北京市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 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4 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 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 馀" 。

10.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六、2007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

如外人

5 (3)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

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

七、2008 南充市桃花源记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6 25.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八、2008吉林省桃花源记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7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

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九、2008甘肃省金昌市桃花源记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8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十、2008太原市桃花源记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

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

不可缺 诚: (4)卒.

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9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十一、(2009广东汕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2.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0 3.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

__;(3)_______。(6分)

十二、(2009娄底)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

(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 .不足为.

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

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

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1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2009安徽芜湖)

(三)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

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

政猛于虎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十五、(2009广东茂名)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一、(2006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

二、(2006长春)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2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

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三、(2006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

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四、(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答:

9.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10.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五、2007北京市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 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4 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 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 馀" 。

10.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六、2007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

如外人

5 (3)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

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

七、2008 南充市桃花源记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6 25.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八、2008吉林省桃花源记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7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

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九、2008甘肃省金昌市桃花源记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8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十、2008太原市桃花源记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

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

不可缺 诚: (4)卒.

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9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十一、(2009广东汕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2.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0 3.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

__;(3)_______。(6分)

十二、(2009娄底)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后遂无问/津者

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

(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 .不足为.

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

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

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1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2009安徽芜湖)

(三)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

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

政猛于虎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十五、(2009广东茂名)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作文40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A 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选文作者是 (朝代)的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武陵人捕鱼为业.( ) (2)欲穷.

其林( ) (3)便舍.船(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歼陌交通,鸠犬相闻

4、(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B .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C .选文中对桃花源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们的环保意识。

D .从选文内容看,渔人发现桃花林实属偶然。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 .第○

1段交代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 .“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 .第○

2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桃花源记》B 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选文出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2)阡陌交通..

( )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4)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 3、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

一人专心致志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

陋之有 C .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1)选文第一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 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第二段中,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桃花源记》C 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1)本文作者虚构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美好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 ”。(2)本文作者“独爱 ”,周敦颐曾经在《爱莲说》中提到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 ) (2)诣.

太守( ) (3)寻.病终( ) (4)后遂无问津..

者(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便舍.船//屋舍.

俨然 D 、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5、选文第一段写了 ,桃花源中人相互之间 ,对待武陵人 ,他们的自述则反映了他们 的愿望。

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A 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选文作者是晋(朝代)的陶渊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2)欲穷.

其林(穷尽,走完) (3)便舍.船(放弃)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类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杂,渔人非常诧异(这些情景)。

(2)歼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

4、(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 .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B .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C .选文中对桃花源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们的环保意识。

D .从选文内容看,渔人发现桃花林实属偶然。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 .第○

1段交代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 .“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 .第○

2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桃花源记》B 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选文出自《陶渊明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2)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4)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详细) 3、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

一人专心致志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

陋之有 C .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再出去„„

5、(1)选文第一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第二段中,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用文中语句回答)。

《桃花源记》C 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1)本文作者虚构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美好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世外桃源。(2)本文作者“独爱菊”,周敦颐曾经在《爱莲说》中提到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以前,原来) (2)诣.

太守(往,到„„去) (3)寻.病终(不久) (4)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探访)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A 、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便舍.船//屋舍.俨然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一个个请渔人到他们家去做客,都摆出酒肉饭菜(来招待他)。

(2)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了。

5、选文第一段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桃花源中人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对待武陵人热情好客,他们的自述则反映了他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记》A 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选文作者是 (朝代)的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武陵人捕鱼为业.( ) (2)欲穷.

其林( ) (3)便舍.船(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歼陌交通,鸠犬相闻

4、(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B .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C .选文中对桃花源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们的环保意识。

D .从选文内容看,渔人发现桃花林实属偶然。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 .第○

1段交代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 .“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 .第○

2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桃花源记》B 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选文出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2)阡陌交通..

( )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4)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 3、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

一人专心致志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

陋之有 C .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1)选文第一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 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第二段中,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桃花源记》C 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1)本文作者虚构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美好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 ”。(2)本文作者“独爱 ”,周敦颐曾经在《爱莲说》中提到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 ) (2)诣.

太守( ) (3)寻.病终( ) (4)后遂无问津..

者(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便舍.船//屋舍.

俨然 D 、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5、选文第一段写了 ,桃花源中人相互之间 ,对待武陵人 ,他们的自述则反映了他们 的愿望。

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A 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选文作者是晋(朝代)的陶渊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2)欲穷.

其林(穷尽,走完) (3)便舍.船(放弃)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类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杂,渔人非常诧异(这些情景)。

(2)歼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

4、(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 .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B . 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C .选文中对桃花源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桃花源人们的环保意识。

D .从选文内容看,渔人发现桃花林实属偶然。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 .第○

1段交代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 .“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 .第○

2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桃花源记》B 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选文出自《陶渊明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2)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4)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详细) 3、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

一人专心致志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

陋之有 C .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再出去„„

5、(1)选文第一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第二段中,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用文中语句回答)。

《桃花源记》C 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1)本文作者虚构了“桃花源”这个理想中美好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世外桃源。(2)本文作者“独爱菊”,周敦颐曾经在《爱莲说》中提到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以前,原来) (2)诣.

太守(往,到„„去) (3)寻.病终(不久) (4)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探访)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A 、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便舍.船//屋舍.俨然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一个个请渔人到他们家去做客,都摆出酒肉饭菜(来招待他)。

(2)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了。

5、选文第一段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桃花源中人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对待武陵人热情好客,他们的自述则反映了他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集锦作文11100字

高三作文

1 / 15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集锦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 / 15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 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3 / 15

2.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 15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5 / 15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①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 。

②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③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6 / 15

六.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

(3)诚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

(4)卒亡天下 卒: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7 / 15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

(3)临溪而渔 渔: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8 / 15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 著名诗人____________。(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九.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 1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十.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 / 15

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桃花源记》)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 15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 / 15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

13 / 15

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4 / 15

2.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

3.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5 / 15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_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4.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 / 15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集锦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 .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 / 15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 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3 / 15

2.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 15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五.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5 / 15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①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 。

②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③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6 / 15

六.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

(3)诚不可缺 诚:_______________

(4)卒亡天下 卒: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7 / 15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

(3)临溪而渔 渔: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8 / 15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 著名诗人____________。(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九.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 1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十.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 / 15

2.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桃花源记》)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5.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 15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 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 / 15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

13 / 15

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4 / 15

2.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

3.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5 / 15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_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4.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作文44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又名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自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 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的时代,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 中的“ 序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现在用来比喻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沿着 )( 航行 ) 2夹岸数百步( 两 ) 3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4 落英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5复前行( 又 )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 林尽水源( 尽头 ) 8初极狭( 刚 )( 狭窄 ) 9才通人(仅 )10土地平旷( 开阔 )1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2桑竹之属( 类 )13悉如外人( 全、都 )14黄发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交错相通 )16乃大惊( 于是、就 )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 全、都 )19率妻子邑人( 率领 )(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 )22乃不知有汉( 竟 )23无论魏晋( 不必说,更不必说 )24延至其家( 筵请 )25此中人语云( 告诉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27便扶向路( 沿、顺着 )( 从前的、旧的 )28处处志之( 做标志 )29及郡下( 到 )30诣太守( 到 )31遣人随其往( 派 )32寻向所志( 寻找 )(标志 )33欣然规往( 计划 )34未果( 没有实现 )35寻病终(随即、不久 )36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 )38遂迷( 终于 )39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 )( 渡口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

朗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 才通

人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

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 辞去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 不复得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

请分别指出其内容。自然环境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 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 到 访

问桃花源 ,再到 离开桃花源 ,到 再访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 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 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

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

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

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

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

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

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

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

削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

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 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

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

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又名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自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 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的时代,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 中的“ 序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现在用来比喻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沿着 )( 航行 ) 2夹岸数百步( 两 ) 3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4 落英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5复前行( 又 )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 林尽水源( 尽头 ) 8初极狭( 刚 )( 狭窄 ) 9才通人(仅 )10土地平旷( 开阔 )1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2桑竹之属( 类 )13悉如外人( 全、都 )14黄发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交错相通 )16乃大惊( 于是、就 )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 全、都 )19率妻子邑人( 率领 )(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 )22乃不知有汉( 竟 )23无论魏晋( 不必说,更不必说 )24延至其家( 筵请 )25此中人语云( 告诉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27便扶向路( 沿、顺着 )( 从前的、旧的 )28处处志之( 做标志 )29及郡下( 到 )30诣太守( 到 )31遣人随其往( 派 )32寻向所志( 寻找 )(标志 )33欣然规往( 计划 )34未果( 没有实现 )35寻病终(随即、不久 )36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 )38遂迷( 终于 )39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 )( 渡口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

朗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 才通

人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

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 辞去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 不复得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

请分别指出其内容。自然环境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

乐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 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 到 访

问桃花源 ,再到 离开桃花源 ,到 再访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 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 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

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

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

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

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

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

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

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

削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

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 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

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

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作文5800字

高三作文

1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 .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 .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3分)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分)

二、(14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 (2)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四、(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3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

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六、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 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

船: ③醒能述以.

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5 6.D (2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分)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

17. 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

18. 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

19. 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2分,答对一处1分)

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

21. 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

22. 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4. 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 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

答案:1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答案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1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 .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 .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3分)

10.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分)

二、(14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 (2)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四、(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3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 :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

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六、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 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

船: ③醒能述以.

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5 6.D (2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分)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

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

17. 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

18. 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

19. 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2分,答对一处1分)

2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

21. 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

22. 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4. 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 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

答案:1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答案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10桃花源记.短文两篇作文1800字

初二作文

1 奈曼二中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

21课《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

班级 姓名 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 黄哲 审核人 徐默儒 时间4.4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一、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

2 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布置作业:有关21课《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的练习题

安全教育:上学放学的路上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打闹。

1 奈曼二中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

21课《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

班级 姓名 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 黄哲 审核人 徐默儒 时间4.4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一、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

2 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布置作业:有关21课《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的练习题

安全教育:上学放学的路上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追逐打闹。

桃花源记作文3700字

四年级作文

1.给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 ) 俨然( ) 垂髫( ) 便要还家( )阡陌( )

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及郡下( )

2.识别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古义: 。 今义: ;

乃不知有汉,论无魏晋 古义: 今义: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

3.解释加线的字或词

(1)缘溪行 (2)见渔人,乃大惊 (3)处处志之

(4)夹岸数百步 (5)复前行 (6)便得一山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悉如外人 (11)咸来问讯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遂迷,不复得路 (14)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屋舍俨然

便要还家 便扶向路 乃不知有汉 寻病终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 诣太守 寻向所志

4.翻译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填空。

(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一名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大诗人(朝代)。本

文以渔人的行

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 、 、再寻桃源的顺序来写。

(2)文中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

阅读题(一)(2007新疆乌鲁木齐)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

自去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

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1.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22.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二)(2007年重庆市中考试卷)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

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三)(2007年北京中考题)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 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 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良田 无论 B. 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 交通 妻子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4.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四)(2007年烟台中考语文卷)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的程度;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的程度。(2分)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1.给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 ) 俨然( ) 垂髫( ) 便要还家( )阡陌( )

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及郡下( )

2.识别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古义: 。 今义: ;

乃不知有汉,论无魏晋 古义: 今义: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

3.解释加线的字或词

(1)缘溪行 (2)见渔人,乃大惊 (3)处处志之

(4)夹岸数百步 (5)复前行 (6)便得一山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悉如外人 (11)咸来问讯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遂迷,不复得路 (14)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屋舍俨然

便要还家 便扶向路 乃不知有汉 寻病终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 诣太守 寻向所志

4.翻译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填空。

(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一名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大诗人(朝代)。本

文以渔人的行

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 、 、再寻桃源的顺序来写。

(2)文中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

阅读题(一)(2007新疆乌鲁木齐)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下列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

自去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

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1.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22.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二)(2007年重庆市中考试卷)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

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三)(2007年北京中考题)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 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 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良田 无论 B. 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 交通 妻子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4.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四)(2007年烟台中考语文卷)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的程度;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的程度。(2分)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700字

初一作文

我心中的桃花源

施宇宸

“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复读机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我的心中渐渐浮现出那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沿着渔夫走过的小溪慢慢往前,豁然开朗,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眼前。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岛屿,在风平浪静的大海怀抱里怡然自得,犹如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熟睡。噢,那是钓鱼岛!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坐上过海的渔船,随着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轻轻摇曳,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钓鱼岛上。踩着岛上特有的柔软的海沙,一阵又一阵凉爽的海风接踵而来,亲吻着我的脸颊;一道道海浪飞奔而来,到达我脚边时却只是舔一下我的脚丫。“真惬意呀!”我真想扑到大海的怀抱中;拥抱那令人清爽的海风,汲取大自然纯净无暇的精华。此时,我就是遨游在深海中的鱼儿,翱翔在天空中的鸟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难道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吗?环顾四周,小岛四面环海波浮浪托,岩石嶙峋峥嵘,崖壁垂悬欲倾;极目远眺,在阳光照耀下的海面金光闪闪,像闪烁着璀璨光芒的颗颗金珠;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脸上笑靥如花。啊,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没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放哨;没有装备齐全的战舰环海保卫;没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战斗机在空中盘旋。我仿佛看到日本的高新技术在第一时间与中国分享;我仿佛看到中国将丰富的资源提供给日本。两国关系分外融洽。

“日本声称购买了钓鱼岛,并将钓鱼岛‘国有化’”。“中国在天气预报中添加了钓鱼岛。”电视机中传出了新闻播报的声音。一语惊醒梦中人,放眼现实,专横跋扈的日本人为了拥有钓鱼岛,与中国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热血沸腾的中国人誓死捍卫国家领土。

我大声地朗读着:“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原我心中的中日友好的桃花源早日实现!

我心中的桃花源

施宇宸

“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复读机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我的心中渐渐浮现出那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沿着渔夫走过的小溪慢慢往前,豁然开朗,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眼前。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岛屿,在风平浪静的大海怀抱里怡然自得,犹如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熟睡。噢,那是钓鱼岛!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坐上过海的渔船,随着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轻轻摇曳,不一会儿,便来到了钓鱼岛上。踩着岛上特有的柔软的海沙,一阵又一阵凉爽的海风接踵而来,亲吻着我的脸颊;一道道海浪飞奔而来,到达我脚边时却只是舔一下我的脚丫。“真惬意呀!”我真想扑到大海的怀抱中;拥抱那令人清爽的海风,汲取大自然纯净无暇的精华。此时,我就是遨游在深海中的鱼儿,翱翔在天空中的鸟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难道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吗?环顾四周,小岛四面环海波浮浪托,岩石嶙峋峥嵘,崖壁垂悬欲倾;极目远眺,在阳光照耀下的海面金光闪闪,像闪烁着璀璨光芒的颗颗金珠;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脸上笑靥如花。啊,这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没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放哨;没有装备齐全的战舰环海保卫;没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战斗机在空中盘旋。我仿佛看到日本的高新技术在第一时间与中国分享;我仿佛看到中国将丰富的资源提供给日本。两国关系分外融洽。

“日本声称购买了钓鱼岛,并将钓鱼岛‘国有化’”。“中国在天气预报中添加了钓鱼岛。”电视机中传出了新闻播报的声音。一语惊醒梦中人,放眼现实,专横跋扈的日本人为了拥有钓鱼岛,与中国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热血沸腾的中国人誓死捍卫国家领土。

我大声地朗读着:“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原我心中的中日友好的桃花源早日实现!

梦游千年作文800字

初二作文

风,在草间跳跃着,小草那娇柔的身姿怎能受得住这般捉弄,早已俯下了身,就连花儿也被弄得咯咯直笑。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乐,空气中也飘散着丝丝甜蜜。闭上眼睛,我躺在草间感受着这一切,深吸一口气,仿佛是要吸尽这甜蜜似的。最终还是抵不过浓浓睡意在这醉人的芳香中步入梦的世界。

我漫步在云端,周围烟雾缭绕,视线模糊不清,心中的迷茫与不安使我急切的想要拨开眼前的阻挡。可在拨开后的一刹那,忧伤的气息夹杂在空气中扑面的吹来,心顿时仿佛像被针扎一样只感到满满的疼痛,眼睛也酸涩的想要掉泪。渐渐的,气息淡了,疼痛也慢慢停止,睁开眼看见的却更加忧伤——“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已身为亡国奴的李后主,唯有独自一人回忆着往事的哀伤。“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亡国之痛,为虏之恨,迫使他憔悴衰老。可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历历往事:“还似旧时游上宛,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却又是何等凄凉。

不愿再停留,这样的哀伤并不适合我。于是身离去,却不想又踏入了幽幽山径。

沿着山路走去,直到进入群山深处才停下前行的脚步。青山环抱,绿树丛荫。啊,我醉了,醉在这山间的清雅秀美之中,更醉在这沁人心脾芳香中!我看见桃李树间的茅草屋,在那里陶渊明悠然饮酒自乐。身着农装,留着长髯,他远离了黑暗的官场,来到了桃花源与妻儿怡然自乐,他选择了“部位五斗米而折腰”的节操,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尽显眼前。好一个不图荣华,洁身自爱的陶老夫子啊!我愿与你结伴隐居,追求心灵的美好!

许久,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的那一道道历史的沟壑,看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纵然马革裹,魂归西关,也要扬名边塞,尽扫狼烟;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醉心于青山秀水之间。

于是,精神的交织,情感的碰撞,迸发出朵朵生命的火花,心灵得到了洗涤,灵魂在其中翻飞、升华!

风,在草间跳跃着,小草那娇柔的身姿怎能受得住这般捉弄,早已俯下了身,就连花儿也被弄得咯咯直笑。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乐,空气中也飘散着丝丝甜蜜。闭上眼睛,我躺在草间感受着这一切,深吸一口气,仿佛是要吸尽这甜蜜似的。最终还是抵不过浓浓睡意在这醉人的芳香中步入梦的世界。

我漫步在云端,周围烟雾缭绕,视线模糊不清,心中的迷茫与不安使我急切的想要拨开眼前的阻挡。可在拨开后的一刹那,忧伤的气息夹杂在空气中扑面的吹来,心顿时仿佛像被针扎一样只感到满满的疼痛,眼睛也酸涩的想要掉泪。渐渐的,气息淡了,疼痛也慢慢停止,睁开眼看见的却更加忧伤——“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已身为亡国奴的李后主,唯有独自一人回忆着往事的哀伤。“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亡国之痛,为虏之恨,迫使他憔悴衰老。可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历历往事:“还似旧时游上宛,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却又是何等凄凉。

不愿再停留,这样的哀伤并不适合我。于是身离去,却不想又踏入了幽幽山径。

沿着山路走去,直到进入群山深处才停下前行的脚步。青山环抱,绿树丛荫。啊,我醉了,醉在这山间的清雅秀美之中,更醉在这沁人心脾芳香中!我看见桃李树间的茅草屋,在那里陶渊明悠然饮酒自乐。身着农装,留着长髯,他远离了黑暗的官场,来到了桃花源与妻儿怡然自乐,他选择了“部位五斗米而折腰”的节操,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尽显眼前。好一个不图荣华,洁身自爱的陶老夫子啊!我愿与你结伴隐居,追求心灵的美好!

许久,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的那一道道历史的沟壑,看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纵然马革裹,魂归西关,也要扬名边塞,尽扫狼烟;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醉心于青山秀水之间。

于是,精神的交织,情感的碰撞,迸发出朵朵生命的火花,心灵得到了洗涤,灵魂在其中翻飞、升华!

形容愉快的笑的词语作文1000字

初二作文

欢声雷动
【解释】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出处】唐·令狐楚《贺敕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

笑逐颜开
【解释】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见了,喜从天降,笑逐颜开。”

笑靥如花
【解释】形容人很美,笑起来像花一样漂亮。

眉开眼笑
【解释】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彼见昨日惊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乐不可支
【解释】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捧腹大笑
【解释】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出处】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

嫣然一笑
【解释】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出处】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兴高采烈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欢呼雀跃
【解释】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欢欣若狂
【解释】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吴玉章《辛亥革命·一》:“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怡然自乐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冁然而笑
【解释】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出处】《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

眉飞眼笑
【解释】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他眉飞眼笑,高兴地跳着,大声喊道:‘解放啦!’”

心花怒放
【解释】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喜眉笑眼
【解释】喜在眉梢,笑在眼里。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全家人一个个都是~。◎《刘胡兰传·从胜利到胜利》

欢声雷动
【解释】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出处】唐·令狐楚《贺敕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

笑逐颜开
【解释】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见了,喜从天降,笑逐颜开。”

笑靥如花
【解释】形容人很美,笑起来像花一样漂亮。

眉开眼笑
【解释】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彼见昨日惊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乐不可支
【解释】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出处】汉·班固《东观汉记·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捧腹大笑
【解释】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出处】听了他讲的笑话,大家都~。

嫣然一笑
【解释】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出处】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兴高采烈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欢呼雀跃
【解释】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出处】庄周《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

欢欣若狂
【解释】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吴玉章《辛亥革命·一》:“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怡然自乐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冁然而笑
【解释】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出处】《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

眉飞眼笑
【解释】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他眉飞眼笑,高兴地跳着,大声喊道:‘解放啦!’”

心花怒放
【解释】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喜眉笑眼
【解释】喜在眉梢,笑在眼里。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全家人一个个都是~。◎《刘胡兰传·从胜利到胜利》

桃花源记的成语有以下作文200字

高三作文

桃花源记的成语有以下: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解释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桃花源记的成语有以下: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解释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教师版[桃花源记]复习题作文3000字

高三作文

1 八年级上期末考试复习之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一、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缘.溪行 沿着 ⑵渔人甚异.之 感到诧异 ⑶欲穷.

其林 穷尽、走完 ⑷便得.一山 发现 ⑸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⑹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⑻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⑼悉.如外人 全、都⑽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⑾并.怡然自乐 全、都 ⑿具.

答之 详尽 ⒀咸.来问讯 都 ⒁乃.不知有汉 竟然 ⒂皆叹惋..

感叹惊讶 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⒄此中人语.云 告诉 ⒅便扶.

向路 沿着,顺着 ⒆及郡下,诣.太守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⒇欣然规.往 计划 (21)便要.

还家 通“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⑴舍 便舍.船 舍弃、离开 屋舍.

俨然 房屋 ⑵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耐人寻.味 体味 自寻.

短见 寻找 ⑶志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 记号 志.同道合 志向 专心致志.

意志 ⑷向 寻向.所志 从前的、旧的 眈眈相向.

对着 ⑸鲜 芳草鲜.美 鲜艳 陶后鲜.有闻 少 屡见不鲜. 新鲜 鲜.

为人知 少 ⑹绝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以为妙绝. 极 群响毕绝.

消失 ⑺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挑拨离间.

挑拨使人不和 ⑻异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异.想天开 奇异 大同小异.

差异 ⑼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先天不足. 充足 不足.

挂齿 值得 ⑽穷 欲穷.其林 穷尽 山穷.水尽 尽 层出不穷.

穷尽 ⑾津 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无人问津. 渡口 津.

津有味 形容味道甜美 ⑿缘 缘.溪行 沿着 金玉良缘. 缘分 无缘.

无故 缘由 ⒀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听 充耳不闻.

听 ⒁语 此中人语.云 告诉 一语.道破 语句 语.

破天惊 语言 ⒂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道.听途说 路途 津津乐道.

说 ⒃及 及.郡下 到 爱屋及.乌 连及 殃及.

池鱼 连及 (17)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引凄异 连续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18)其 欲穷其林 那 其中往来种作 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得其船 他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他 ,渔人

(三)、选择题

1. 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

俨然 C .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

病终 2. 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 )

A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也 C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

无问津者

2 3.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B )

A .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

不知有汉 C .鲜: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D.舍:便舍.船 屋舍.

俨然 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 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 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的绝美景色。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四)、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⑵率妻子邑人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⑶来此绝境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⑷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⑸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⑹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 这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 意足。 (“ 黄发垂髻”1分 ,“怡然自乐”1分 )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 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6.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三、默写填空

⑴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⑷表现桃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⑹桃源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⑺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与外人间隔 ⑻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

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 八年级上期末考试复习之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一、文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缘.溪行 沿着 ⑵渔人甚异.之 感到诧异 ⑶欲穷.

其林 穷尽、走完 ⑷便得.一山 发现 ⑸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⑹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⑻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⑼悉.如外人 全、都⑽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⑾并.怡然自乐 全、都 ⑿具.

答之 详尽 ⒀咸.来问讯 都 ⒁乃.不知有汉 竟然 ⒂皆叹惋..

感叹惊讶 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⒄此中人语.云 告诉 ⒅便扶.

向路 沿着,顺着 ⒆及郡下,诣.太守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⒇欣然规.往 计划 (21)便要.

还家 通“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⑴舍 便舍.船 舍弃、离开 屋舍.

俨然 房屋 ⑵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耐人寻.味 体味 自寻.

短见 寻找 ⑶志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 记号 志.同道合 志向 专心致志.

意志 ⑷向 寻向.所志 从前的、旧的 眈眈相向.

对着 ⑸鲜 芳草鲜.美 鲜艳 陶后鲜.有闻 少 屡见不鲜. 新鲜 鲜.

为人知 少 ⑹绝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以为妙绝. 极 群响毕绝.

消失 ⑺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挑拨离间.

挑拨使人不和 ⑻异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异.想天开 奇异 大同小异.

差异 ⑼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先天不足. 充足 不足.

挂齿 值得 ⑽穷 欲穷.其林 穷尽 山穷.水尽 尽 层出不穷.

穷尽 ⑾津 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无人问津. 渡口 津.

津有味 形容味道甜美 ⑿缘 缘.溪行 沿着 金玉良缘. 缘分 无缘.

无故 缘由 ⒀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听 充耳不闻.

听 ⒁语 此中人语.云 告诉 一语.道破 语句 语.

破天惊 语言 ⒂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道.听途说 路途 津津乐道.

说 ⒃及 及.郡下 到 爱屋及.乌 连及 殃及.

池鱼 连及 (17)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引凄异 连续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18)其 欲穷其林 那 其中往来种作 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得其船 他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他 ,渔人

(三)、选择题

1. 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

俨然 C .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

病终 2. 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 )

A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也 C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

无问津者

2 3.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B )

A .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

不知有汉 C .鲜: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D.舍:便舍.船 屋舍.

俨然 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开头的“忽逢”与结尾的“不复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C. 本文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 本文结尾写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为了讽刺渔人的不良用心。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的绝美景色。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四)、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⑵率妻子邑人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⑶来此绝境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⑷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⑸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⑹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 这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 意足。 (“ 黄发垂髻”1分 ,“怡然自乐”1分 )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 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6.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三、默写填空

⑴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⑷表现桃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⑹桃源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⑺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与外人间隔 ⑻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

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很快乐的成语作文1000字

初二作文

眉花眼笑

拼音: méi huā yǎn xiào 简拼: mhyx

近义词: 眉飞眼笑、眉欢眼笑 反义词: 愁眉苦脸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大喜若狂

拼音: dā xǐ ruò kuáng 简拼: dxrk

解释: 高兴得几乎发狂

例子: 没想到,我竟被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录用,真是~。

怡然自乐

拼音: yí rán zì lè 简拼: yrzl

解释: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出处: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例子: 〖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慨。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怡情悦性

拼音: yí qíng yuè xìng 简拼: yqyx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

笑逐颜开

拼音: xiào zhú yán kāi 简拼: xzyk

近义词: 眉开眼笑、喜眉笑眼 反义词: 忧心忡忡、闷闷不乐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解释: 逐:驱使;颜:脸面。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母亲方才转忧为喜,笑逐颜开道:’亏得儿子峥嵘有日,奋发有时。”

例子: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38章:“大多数人都很满意,~,连刘财发家都分了一张八仙桌。”

大喜过望

拼音: dà xǐ guò wàng 简拼: dxgw

近义词: 喜出望外、喜从天降 反义词: 大失所望、大失人望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特别高兴

解释: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英布传》:“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例子: 灿若灯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觉~,方才放下了心。(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谜语: 十六日成亲;天下欢颜度中秋

眉花眼笑

拼音: méi huā yǎn xiào 简拼: mhyx

近义词: 眉飞眼笑、眉欢眼笑 反义词: 愁眉苦脸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大喜若狂

拼音: dā xǐ ruò kuáng 简拼: dxrk

解释: 高兴得几乎发狂

例子: 没想到,我竟被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录用,真是~。

怡然自乐

拼音: yí rán zì lè 简拼: yrzl

解释: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出处: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例子: 〖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慨。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怡情悦性

拼音: yí qíng yuè xìng 简拼: yqyx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

笑逐颜开

拼音: xiào zhú yán kāi 简拼: xzyk

近义词: 眉开眼笑、喜眉笑眼 反义词: 忧心忡忡、闷闷不乐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解释: 逐:驱使;颜:脸面。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母亲方才转忧为喜,笑逐颜开道:’亏得儿子峥嵘有日,奋发有时。”

例子: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38章:“大多数人都很满意,~,连刘财发家都分了一张八仙桌。”

大喜过望

拼音: dà xǐ guò wàng 简拼: dxgw

近义词: 喜出望外、喜从天降 反义词: 大失所望、大失人望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特别高兴

解释: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英布传》:“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例子: 灿若灯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觉~,方才放下了心。(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谜语: 十六日成亲;天下欢颜度中秋

桃花源记文言文作文77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2无论..魏晋: 3临溪而渔.

: 4芳草鲜美..: 5屋舍俨然..: 6便扶.

向路: 7寻.病终: 8便要.还家 9欣然归.

往: 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 12皆叹.

惋 13桑竹之属. 14延.至其家 15渔人甚异之..

16阡陌交通..: 17来此绝境..

二、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义解释选择题

1.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良田 无论 B. 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 交通 妻子

2 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

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出师表》)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5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

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邀请) 6 线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

许声 C 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

(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竟然) D 不足为.

外人道也(对,向)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

之 志:记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

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11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三、 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才通人

4便扶向路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8不足为外人道也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成语

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D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 。

五、理解性默写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3.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

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

是“□□□□”。

六、课文理解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 .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

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

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

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

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

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七、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

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

离开?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

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8.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

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9.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1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2.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6.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桃花源记 (陈华 朱佳)

答案:一1“全”或 “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4鲜艳美丽5整齐的样子6沿、顺着7随即,不久 8邀请,9计划,打算 10听到 11都 12惊讶,惊奇 13 类 14 邀请15对„„感到惊异16交错相通 17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二1 D 2 A (A 项:走 B项:这;的C 项:隔开;偷偷地D 项:说;道理)。3 D 4 A

5.B 解析:悉:全,都。6.A 解析:A .豁然:开阔或通达。B .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 .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 A 8 B 9 D 10 A 11 C 12 B

三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仅容一个人通过。(4)就顺原路回去。(5)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8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9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10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11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2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成语

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2.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理解性默写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答案: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课文理解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 .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

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

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3. 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8.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9.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0.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10.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1. 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2.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1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

1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4.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

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5.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16.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

(3) 。

16.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环境方面(优美);物质方面(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7.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8. 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桃花源记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2无论..魏晋: 3临溪而渔.

: 4芳草鲜美..: 5屋舍俨然..: 6便扶.

向路: 7寻.病终: 8便要.还家 9欣然归.

往: 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 12皆叹.

惋 13桑竹之属. 14延.至其家 15渔人甚异之..

16阡陌交通..: 17来此绝境..

二、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义解释选择题

1.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良田 无论 B. 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 交通 妻子

2 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

道之人弗受(《孟子》)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出师表》)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5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

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邀请) 6 线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

许声 C 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 阡陌交通..

(互相通达) C 乃.不知有汉(竟然) D 不足为.

外人道也(对,向)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

之 志:记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

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11下列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三、 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才通人

4便扶向路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8不足为外人道也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四、成语

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D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 。

五、理解性默写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3.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

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

是“□□□□”。

六、课文理解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 .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

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

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

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

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

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

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七、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

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

离开?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

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8.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

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9.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1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2.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6.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

(2) ;(3) 。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桃花源记 (陈华 朱佳)

答案:一1“全”或 “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4鲜艳美丽5整齐的样子6沿、顺着7随即,不久 8邀请,9计划,打算 10听到 11都 12惊讶,惊奇 13 类 14 邀请15对„„感到惊异16交错相通 17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二1 D 2 A (A 项:走 B项:这;的C 项:隔开;偷偷地D 项:说;道理)。3 D 4 A

5.B 解析:悉:全,都。6.A 解析:A .豁然:开阔或通达。B .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 .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 A 8 B 9 D 10 A 11 C 12 B

三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仅容一个人通过。(4)就顺原路回去。(5)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8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9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10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11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2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成语

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2.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理解性默写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答案: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课文理解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 .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

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

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 请你用自己的话, 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3. 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7.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8.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9.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0.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10.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1. 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2.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1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

1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4.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

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5.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16.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

(3) 。

16.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环境方面(优美);物质方面(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7.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8. 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桃花源记作文25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 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 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 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汤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

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 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

[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 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 译为' 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桃花源记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 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 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 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 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汤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

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 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

[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 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 译为' 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桃花源记]同步测练作文3000字

高三作文

《桃花源记》同步测练

一、基础演练

1.根据语音写汉字

hu î( )然开朗 土地平ku àng ( ) y í( )然自乐

皆叹w ǎn ( ) y ì( )太守 无人问j īn ( ) xi án ( )来问讯

2. 给加点字注音。

垂髫. ( ) 阡陌.. ( ) 俨.然 ( ) 间.

隔( )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欣然规往( ) 皆叹惋 ( ) 便扶向路 ( ) 既出( )

4.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 __________ ,又名,字, 代)著名诗人。

(2)本文以为线索,以 _________ 为顺序。

5. 根据提示写句子。

(1)文中描写桃林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6.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 今

(2)交通 古 今

(3)妻子 古 今

(4)绝境 古 今

(5)无论 古 今

7.一词多义

(1)舍 : 便舍船 屋舍俨然

(2)寻 : 寻向所志寻病终(3)志 :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4)为 : 捕鱼为业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6)具 :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同步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

(4)初极狭,才通人 初: 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用原文)

11. 桃花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的结尾如何理解?

13. 写出由本文沿袭而用的成语

三、美文赏析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1) ,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3)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 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音::(1)泓(hïng)

(2)庥(xiū)

(3)酾(shī

14.解释加粗词语

(1)其长可十许步 左右 (2)又折西行向西

(3)菖蒲被之 通“披”覆盖 (4)然卒入于渴最终

15. 翻译句子

视之极静,其听始远

16. 下面句中“之”分别指代什么

1)有石泓,昌蒲被之 2)予从州牧得之。

17. 文中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18. “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描写什么景象?

19. 本文描写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创新作文

20.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

1.豁 旷 怡 惋 诣 津 咸

2. tiáo qi ānm î y ǎn ji àn

3.诧异 代指桃花源的人 高兴地 都 沿着 已经

4.(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武陵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1)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 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总称

(3)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

(4)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5)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7.(1)舍弃 房子

(2)寻找 不久

(3)做标记 标记

(4)动,作为 介,给 介,向、对

(5)于是,就或竟,竟然 竟,竟然

(6)全,都 详细,详尽

二、

8.(1)沿着 (2)繁多交杂的样子 (3)又走到„„的尽头 (4)刚,仅(5)整齐的样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9.(1)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2)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

12. 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记的出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更浓了。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的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3.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三、

14.(1) 左右 (2)向西(3)通“披”覆盖 (4)最终

15. 看他虽然很宁静,听起来却很遥远。

16.1)代石泓 2)代石渠

17. 清深多倏鱼。

18. 描写石渠两侧的花草、竹木、岩石的美丽景象。

19. 表达作者赞美永州山水,热爱永州之野的思想感情。

四、

20. 略

《桃花源记》同步测练

一、基础演练

1.根据语音写汉字

hu î( )然开朗 土地平ku àng ( ) y í( )然自乐

皆叹w ǎn ( ) y ì( )太守 无人问j īn ( ) xi án ( )来问讯

2. 给加点字注音。

垂髫. ( ) 阡陌.. ( ) 俨.然 ( ) 间.

隔( )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欣然规往( ) 皆叹惋 ( ) 便扶向路 ( ) 既出( )

4.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 __________ ,又名,字, 代)著名诗人。

(2)本文以为线索,以 _________ 为顺序。

5. 根据提示写句子。

(1)文中描写桃林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6.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 今

(2)交通 古 今

(3)妻子 古 今

(4)绝境 古 今

(5)无论 古 今

7.一词多义

(1)舍 : 便舍船 屋舍俨然

(2)寻 : 寻向所志寻病终(3)志 :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4)为 : 捕鱼为业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5)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6)具 :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同步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 穷:

(4)初极狭,才通人 初: 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用原文)

11. 桃花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的结尾如何理解?

13. 写出由本文沿袭而用的成语

三、美文赏析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1) ,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3)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 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音::(1)泓(hïng)

(2)庥(xiū)

(3)酾(shī

14.解释加粗词语

(1)其长可十许步 左右 (2)又折西行向西

(3)菖蒲被之 通“披”覆盖 (4)然卒入于渴最终

15. 翻译句子

视之极静,其听始远

16. 下面句中“之”分别指代什么

1)有石泓,昌蒲被之 2)予从州牧得之。

17. 文中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18. “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描写什么景象?

19. 本文描写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创新作文

20.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

1.豁 旷 怡 惋 诣 津 咸

2. tiáo qi ānm î y ǎn ji àn

3.诧异 代指桃花源的人 高兴地 都 沿着 已经

4.(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武陵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1)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2) 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总称

(3)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

(4)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5)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7.(1)舍弃 房子

(2)寻找 不久

(3)做标记 标记

(4)动,作为 介,给 介,向、对

(5)于是,就或竟,竟然 竟,竟然

(6)全,都 详细,详尽

二、

8.(1)沿着 (2)繁多交杂的样子 (3)又走到„„的尽头 (4)刚,仅(5)整齐的样子 (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9.(1)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2)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

12. 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记的出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更浓了。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的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3.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三、

14.(1) 左右 (2)向西(3)通“披”覆盖 (4)最终

15. 看他虽然很宁静,听起来却很遥远。

16.1)代石泓 2)代石渠

17. 清深多倏鱼。

18. 描写石渠两侧的花草、竹木、岩石的美丽景象。

19. 表达作者赞美永州山水,热爱永州之野的思想感情。

四、

20. 略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作文3700字

四年级作文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Xún jiā bīn huò kuàng shè yǎn shě qiān mò tiáo

浔 阳 夹 岸 缤 纷 豁然开朗 平旷 屋舍俨然 舍其船 阡 陌 黄发垂髫

Yí yāo wǎn yì jì

怡然自乐 要还家 邑人叹惋 诣太守 刘子骥

二、成语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 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肥美)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四、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志,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 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 ,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 ,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五、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六、古汉语句式

1) 判断句 例: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 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一声)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岸的两边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一类的事物。

⑷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

⑸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桃源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 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

⑹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⑼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件一件详尽地向桃源里的人说了自己听到的事情,桃源人都感叹惋惜。

⑽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wèi )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⑿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3)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八、重点问题探究: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第一段所写桃林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目的:开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读者,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

4、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印象:美丽,神奇,幸福等等

分析:自然环境优美:

⑴桃林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⑶桃花源人生活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丰衣足食,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神奇:

⑴桃林奇:中无杂树

⑵洞口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园奇: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叹惋”是“惊叹,叹息”的意思,桃花源人感叹外界时代变迁巨大,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那是对外边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花源的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为: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诗歌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语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⑴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宁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满尔虞我诈的,要像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⑶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Xún jiā bīn huò kuàng shè yǎn shě qiān mò tiáo

浔 阳 夹 岸 缤 纷 豁然开朗 平旷 屋舍俨然 舍其船 阡 陌 黄发垂髫

Yí yāo wǎn yì jì

怡然自乐 要还家 邑人叹惋 诣太守 刘子骥

二、成语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三、古今异义词辨析: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 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肥美)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四、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志,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 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 ,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 ,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五、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六、古汉语句式

1) 判断句 例:南阳 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 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一声)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岸的两边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一类的事物。

⑷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

⑸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桃源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 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

⑹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⑼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件一件详尽地向桃源里的人说了自己听到的事情,桃源人都感叹惋惜。

⑽此中人语(yù) 云:“不足为(wèi )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⑿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3)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八、重点问题探究: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第一段所写桃林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目的:开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读者,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

4、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印象:美丽,神奇,幸福等等

分析:自然环境优美:

⑴桃林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⑶桃花源人生活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丰衣足食,富足安宁,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神奇:

⑴桃林奇:中无杂树

⑵洞口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园奇: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叹惋”是“惊叹,叹息”的意思,桃花源人感叹外界时代变迁巨大,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那是对外边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花源的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为: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诗歌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语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⑴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宁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满尔虞我诈的,要像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⑶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