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梗概及读后感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 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 ,然后便" 嘻嘻笑着过去了" ,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 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 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 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
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 福贵" ,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
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
"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
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 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我认为《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
厚的情感。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
这部《活着》是值得一读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开始时看得漫不经心,到被剧情所逐渐吸引,直至电影结束后的引人深思。作为《活着》的一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无疑是沉重的。富贵对于赌博的痴迷让其家破人亡,家珍对于生活的坚韧让这个家庭艰难前行,有庆的意外去世让人痛心疾首,凤霞的难产让人对那个灰色的年代默默反思。
《活着》传递出的信号是坚韧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历经沧海桑田,饱经磨难之后单单剩下的对于生命的执着。与当代的部分满足视觉效果或者制造噱头的内容空泛的电影相比,《活着》给人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而在当代,没有动乱的战争,也没有愚昧的思想,更没有地主恶霸。因此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当代社会,多的是浮躁急于追求功利的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趋势,我们个人都是很难做出改变的。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典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时期,资本导向型的规律很难使人们再坚守道德和人生的底线,金钱至上的法则使我们原本最贵重的生命开始被轻视,只要资本的边际报酬还为正,我们就不会停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报道,富士康的员工不满工作报酬或者人员选拔制度,连续跳楼;某地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而被纪委停职调查;某奥运冠军因为生活潦倒而被迫售卖奥运金牌乃至街头卖艺;高校研究生为获导师的支持而出卖自己......
我们不经要感慨,社会怎么了,我们怎么了?是因为150年前开始的落后挨打使我们穷怕了,所以每个人都要迫切的变身成功人士,还是我们的一生的追求只是金钱,北上广的一套百平住房,一辆舒适的小车?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国人已经丢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看到过一个调查,美国的医生收入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当长,而花园的工人
朝九晚五,工资仅能自给自足。但是医生却羡慕工人的生活,因为工人有自己的生活,可以休息,可以陪伴家人。在医生的角度看,他的金钱的边际报酬几乎为负,多收入几十美元或者减少,都没有关系,而快乐已经被金钱压缩的喘不过气来。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理解不到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正处于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联想到我们的大学,打着与社会接轨的旗帜,在学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活动,以成功人士激励学生。无可非议,有些活动的举办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很多活动的举办是劳心劳力,舍本逐末,占用了学生本来用于学习的时间。我们被告知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IT 企业的CEO 的草根故事,我们被告知成功的标签就是有名有利,受万人景仰。成功的定义应当是达到自己的定位,不管是公司的高管,或者花园的主人。我个人是偏向传统的观念,大学是一个以学术为主的环境,虽然学习并不是全部,但必须是主流,只有拥有学术精神的大学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时代中创新。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就成了民族的生命力,而大学是生命力的来源。所以我仍旧希望大学是这个功利社会下的一块净土。
究其原因,我们如此渴望成功,一方面因为传统的中国父母偏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希望孩子是全能的。我们可能小时候就有这个回忆,周一到周五
上完课之后,晚上还要被送到辅导班补习,周末要学习钢琴,吉他,书法等等。如果放在国外,很难想象,这竟会是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其压力不亚于辛苦工作的父母。传统的中国文化便是十年寒窗,几千年的观念沉淀下来,
不过是换了形式,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压力,这和电影《活着》中的富贵有些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大家都急速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跟上步伐。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不过电影让人感动的还有坚韧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富贵,家珍,春生,二喜,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即便麻木了,也还是执着着。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
反应在当代社会,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城市中密密麻麻的农民工,蚁族,北漂。其中农民工是典型的代表。农民工是现在城市里最为普遍的人群,建筑工地上,公司清洁人员,工厂里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生存在城市,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汗水,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城市里的生活。简单来说,工地和出租房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生存空间,而看电影,逛大型商场,让子女在城市上学,享受医保,购买自己建造的住房等等是奢侈的愿望。城市人对他们也大多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过于复杂,不能深入追究。但是我
们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坚韧。大多数农民工把一年劳动所得积攒下来,用于给老家的家人添置新衣服,新家电,给孩子提供学费。电视中春节前买到火车票的农民工们笑得很开心,即使是站票,即使排了一晚上的队,车票就代表他们在受尽城里人的鄙夷之后,能短暂享受家人的温暖,这是他们一年工作的动力。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批回家的摩托大军从东部到西部,跨越千里,也出现了车毁人亡的悲剧。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让自己的人生有些许的改变。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群体。
活着,简单的两个字却让人肃然起敬。无论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趋势,也无法掌握其他人的走向,但是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尊敬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努力。
《活着》梗概及读后感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 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 ,然后便" 嘻嘻笑着过去了" ,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 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 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 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
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 福贵" ,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
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
"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
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 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我认为《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
厚的情感。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
这部《活着》是值得一读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开始时看得漫不经心,到被剧情所逐渐吸引,直至电影结束后的引人深思。作为《活着》的一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无疑是沉重的。富贵对于赌博的痴迷让其家破人亡,家珍对于生活的坚韧让这个家庭艰难前行,有庆的意外去世让人痛心疾首,凤霞的难产让人对那个灰色的年代默默反思。
《活着》传递出的信号是坚韧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历经沧海桑田,饱经磨难之后单单剩下的对于生命的执着。与当代的部分满足视觉效果或者制造噱头的内容空泛的电影相比,《活着》给人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而在当代,没有动乱的战争,也没有愚昧的思想,更没有地主恶霸。因此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当代社会,多的是浮躁急于追求功利的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趋势,我们个人都是很难做出改变的。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典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时期,资本导向型的规律很难使人们再坚守道德和人生的底线,金钱至上的法则使我们原本最贵重的生命开始被轻视,只要资本的边际报酬还为正,我们就不会停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报道,富士康的员工不满工作报酬或者人员选拔制度,连续跳楼;某地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而被纪委停职调查;某奥运冠军因为生活潦倒而被迫售卖奥运金牌乃至街头卖艺;高校研究生为获导师的支持而出卖自己......
我们不经要感慨,社会怎么了,我们怎么了?是因为150年前开始的落后挨打使我们穷怕了,所以每个人都要迫切的变身成功人士,还是我们的一生的追求只是金钱,北上广的一套百平住房,一辆舒适的小车?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国人已经丢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看到过一个调查,美国的医生收入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当长,而花园的工人
朝九晚五,工资仅能自给自足。但是医生却羡慕工人的生活,因为工人有自己的生活,可以休息,可以陪伴家人。在医生的角度看,他的金钱的边际报酬几乎为负,多收入几十美元或者减少,都没有关系,而快乐已经被金钱压缩的喘不过气来。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理解不到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正处于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联想到我们的大学,打着与社会接轨的旗帜,在学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活动,以成功人士激励学生。无可非议,有些活动的举办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很多活动的举办是劳心劳力,舍本逐末,占用了学生本来用于学习的时间。我们被告知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IT 企业的CEO 的草根故事,我们被告知成功的标签就是有名有利,受万人景仰。成功的定义应当是达到自己的定位,不管是公司的高管,或者花园的主人。我个人是偏向传统的观念,大学是一个以学术为主的环境,虽然学习并不是全部,但必须是主流,只有拥有学术精神的大学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时代中创新。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就成了民族的生命力,而大学是生命力的来源。所以我仍旧希望大学是这个功利社会下的一块净土。
究其原因,我们如此渴望成功,一方面因为传统的中国父母偏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希望孩子是全能的。我们可能小时候就有这个回忆,周一到周五
上完课之后,晚上还要被送到辅导班补习,周末要学习钢琴,吉他,书法等等。如果放在国外,很难想象,这竟会是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其压力不亚于辛苦工作的父母。传统的中国文化便是十年寒窗,几千年的观念沉淀下来,
不过是换了形式,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压力,这和电影《活着》中的富贵有些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大家都急速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跟上步伐。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不过电影让人感动的还有坚韧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富贵,家珍,春生,二喜,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即便麻木了,也还是执着着。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
反应在当代社会,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城市中密密麻麻的农民工,蚁族,北漂。其中农民工是典型的代表。农民工是现在城市里最为普遍的人群,建筑工地上,公司清洁人员,工厂里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生存在城市,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汗水,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城市里的生活。简单来说,工地和出租房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生存空间,而看电影,逛大型商场,让子女在城市上学,享受医保,购买自己建造的住房等等是奢侈的愿望。城市人对他们也大多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过于复杂,不能深入追究。但是我
们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坚韧。大多数农民工把一年劳动所得积攒下来,用于给老家的家人添置新衣服,新家电,给孩子提供学费。电视中春节前买到火车票的农民工们笑得很开心,即使是站票,即使排了一晚上的队,车票就代表他们在受尽城里人的鄙夷之后,能短暂享受家人的温暖,这是他们一年工作的动力。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批回家的摩托大军从东部到西部,跨越千里,也出现了车毁人亡的悲剧。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让自己的人生有些许的改变。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群体。
活着,简单的两个字却让人肃然起敬。无论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趋势,也无法掌握其他人的走向,但是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尊敬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