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 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歌曲听完了,老师看有的同学神情严肃,有的早已泪眼朦胧,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
生:想起母亲无怨无悔的为我付出那么多,很感动
生:母爱非常的伟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看来这首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也明白了,正是因为大家爱自己的母亲,才会说出如此动情的话语。而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也是深爱母亲之人,而且还写下了一篇令人为之动容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1、弃养:婉词,父亲或母亲死亡
寝不安席
凄凉:凄 左右结构、、右边的女字一横要写的有力且长。
2、师: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描写作者对亲生母亲是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一生读。。哦,你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恨”有很多种,请同学们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母亲,母爱最重!
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
生读,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悟——思国之情
师: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师:师: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频来入梦”
师:“频来入梦”,什么意思?
生:常常进入梦乡
师:频来入梦的仅仅是季老的亲生母亲吗?哦,不是的,还有他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是什么原因呢?
生: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生默读日记内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师:出示日记(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
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
生: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师: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
生: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而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师: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解呢?
生:覆盖、粘、缠在
师:你觉得这个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师:读懂了文字背后的语言,真了不起。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师:第二则日记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
出示日记(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生: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突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与思念,引发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从上两则日记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
进老人的心田,请同学们深情朗读,读:
——11月16日……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生:母亲的面影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生:不能换成面庞,因为“面影”是虚无的,写出了作者想看见而又不能看见的复杂情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师:是的,在季老的眼里母亲的面影是模糊的,那在你的想象中,季老母亲的面影会是怎样的呢?
生: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
师:是的,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
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
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四、
1.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读完后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师:是的,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最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作业:
1、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
2、读一读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再次感受季老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怀念母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 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歌曲听完了,老师看有的同学神情严肃,有的早已泪眼朦胧,能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
生:想起母亲无怨无悔的为我付出那么多,很感动
生:母爱非常的伟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看来这首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也明白了,正是因为大家爱自己的母亲,才会说出如此动情的话语。而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也是深爱母亲之人,而且还写下了一篇令人为之动容的文章《怀念母亲》。
二、自主预习,探究阅读
1、弃养:婉词,父亲或母亲死亡
寝不安席
凄凉:凄 左右结构、、右边的女字一横要写的有力且长。
2、师: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
(一)品——失母之痛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描写作者对亲生母亲是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一生读。。哦,你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生: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恨”有很多种,请同学们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生: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补充资料帮助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
生:母亲,母爱最重!
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
生读,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悟——思国之情
师: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师:师: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频来入梦”
师:“频来入梦”,什么意思?
生:常常进入梦乡
师:频来入梦的仅仅是季老的亲生母亲吗?哦,不是的,还有他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是什么原因呢?
生: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生默读日记内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师:出示日记(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
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
生: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师: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
生: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而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师:引导学生提取段中的“糊”字,在这里“糊”字怎么理解呢?
生:覆盖、粘、缠在
师:你觉得这个糊字写出了什么?
生: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师:读懂了文字背后的语言,真了不起。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师:第二则日记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
出示日记(二)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生: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生: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突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与思念,引发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从上两则日记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
进老人的心田,请同学们深情朗读,读:
——11月16日……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三)感——浓浓故国情
梦中寻母
师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生:母亲的面影
引导学生比较“面庞”与“面影”出示
生:不能换成面庞,因为“面影”是虚无的,写出了作者想看见而又不能看见的复杂情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师:是的,在季老的眼里母亲的面影是模糊的,那在你的想象中,季老母亲的面影会是怎样的呢?
生: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
师:是的,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这样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
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
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四、
1.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读完后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师:是的,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最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作业:
1、写一篇读了本文后的读后感。
2、读一读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再次感受季老对母亲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