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播放彭丽媛的《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1、 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
2、 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 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 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1、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 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
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示:
《雨中庐山》图 播放钢琴曲
八、 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板书设计:
《雪》 鲁 迅
南方雪景图 北方雪景图
对 比
奋斗的激情
课后记:本文的中心思想表达较为含蓄,另外,学生也没有在苦难环境下艰难生活的经历,因此,理解本文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难点。
十九 雪
【教学过程】
一. 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呀?
生(齐) :喜欢。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谜面(出示小黑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生(齐) :雪。
师:聪明! 反应快,猜得又准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1:从“雨落横山”这四个字中,我就猜出谜底是“雪”了,“洁白”“寒”“漫天扬”这几个词,更证明了我猜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师:除了岑参的这句诗外,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
生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生6: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生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说到雪的诗,我也想到了一首跟雪有关的诗。(忍不住笑)
师:这首诗真的那么有趣吗?欢迎你给全班同学朗诵一下,让同学们都来分享这首诗带来的快乐。
生13:不仅诗好笑,而写诗的故事更有趣。
师:讲雪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他给大家讲故事呀?(鼓掌)
生13: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位当官的,一位懒汉,三个人在一个雪下得很大的日子里来到一位老农家躲雪,望着天上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个人都觉得无聊极了,其中的读书人就说,咱们以雪为内容来做一首诗,于是,读书人先开了头“大雪纷纷坠地”,当官的,整天溜须拍马,也借雪歌颂皇恩,牵强出了一句:“这是皇家的瑞气”;懒汉不懂做诗,但很希望天天下雪,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于是也说了一句:“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正在为天下雪不能下地干活的而忧愁的老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骂了懒汉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于是四人就凑成四句诗:“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放你娘的狗屁”。
师:从这个雪天里写雪的诗的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4:文如其人。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懒汉和农夫所作的两句诗太通俗了,简直不是诗,而读书人和官吏作的两句“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书面色彩也较浓,“地、气”也押韵。
生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各人的功利观念的不同,对同样的雪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差别也很大。
生16:这正印证了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生17: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雪,由于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作出来的诗内容也不同。
师:真聪明!大家的悟性太高了,面对同样的一个雪的故事,大家却谈出了好几种理解和感受。那么,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我们班的六十多位同学们会得出什么样的阅读见解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解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十九 雪》(板书:十九 雪 鲁迅)
二. 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上银幕来: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挑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
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 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升腾:(火焰、气体等) 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三. 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录音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雪》配乐朗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感受录音描绘的画面)
师:散文诗朗诵都把同学们带入到什么样的画面中去啊?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从录音中感受到的画面。
生18:在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清晰的画面:白皑皑的雪地上,生长着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远远望去,山花烂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在雪野中,嗡嗡的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传粉、采蜜。 师:是一幅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充满着自然情趣的雪野画。 生19:我眼前仿佛看到的是一幅江南戏雪景: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中嬉戏,打雪仗,然后堆雪人,他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一把一把地把雪往一处聚,可是由于小孩力太小,老是无法把雪拢在一块,最后在大人帮忙下,终于把雪人堆了起来,小朋友们用龙眼核镶入雪堆中做雪人的眼珠,又在雪人的脸上、嘴唇上涂胭脂,再把一顶小毡帽盖在雪人头上,一个活脱脱的不倒翁雪人便站在雪地中,小朋友看着自己亲手堆成的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对了着雪人拍手,点头,嬉笑。
师:好一幅小孩江南戏雪图,加入自己的想象成分,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了。 生20:我想到的是,由于天气转暖,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小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人的鼻子渐渐没有了,脸上的红色慢慢模糊了,雪人最终化成了地上一泓水,我把这叫做融雪图。
生21:我眼前浮现的是朔方的雪景:在刺骨的寒冷的天宇中,一阵大风刮过,雪地上的雪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向上升起,在天空中旋转,随风飘舞,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师:前面三位同学说的都是江南雪景,你给同学们讲述是朔方的雪。
生22:我脑海中出现是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位蓄着八字胡须,面容消瘦,嘴里刁着一支烟斗的老人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在旋风中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闪烁的飞雪,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中。
(同学们鼓掌赞赏)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大家对这个有创意的构思很欣赏,你应该告诉同学们,你构思这幅画的寓意以及你是怎想到这样的画面?
生22:在听课文朗诵时,我由课文中对雪的描绘,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又由这首词联想到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画,画面上画的是毛泽东同志目光炯炯的面对着辽阔的苍茫大地。于是,我联想到蓬勃而奋飞的形象就是鲁迅毫不妥协、坚韧不屈、忧国忧民的正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师:你感悟能力很强,又善于运用联想,大胆想象,给大家构思这样有人有景,寓意深刻的画面。
四、读议交流,理解寓意。
师:前面,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交流了各自从声音方面感受到的雪景画面,那么,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各什么特点呢?作者为什么要给描绘这两幅雪景图呢?鲁迅先生究竟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就这个问题在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划道道,批眉注,写旁批;然后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看法。) 师:下面,先来谈谈对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有什么样认识?
生23:课文描绘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多姿多彩,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朔方的飞雪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向升腾上的,闪光的。
生24:江南的雪由于有多姿多彩的花草的衬托,显得光泽、柔媚,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冷寂的。
生25:江南的雪生意盎然,明艳秀丽,绚丽有趣;朔方的雪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
师:几位同学的发言,虽然用词不尽相同,但都概括了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板书: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板书: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那么,同学们从这两幅雪景图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江南的雪描绘成明艳秀丽,滋润美艳,绚丽有趣的形象,而把朔方的雪写成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的形象呢?
生26:我从两幅雪景的描写中,读懂的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能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说明的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都说明了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风力大。 生27:我不同意你把课文的当成说明文来解读,这是一篇散文诗,诗是用来抒发作者情感的,从文中写雪罗汉消融过程的字里行间,我读到是作者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从江南雪的美艳,小朋友在雪地中塑雪罗汉的欢乐中,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不仅仅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
师:好! 这已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从各个度深入地发表见解。
生28:刚才,他说了他对南方雪景的读解,我接着说说,我对北方雪景的读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是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造成,因此,从作者对朔方严冬的景象的客观描绘中,我领悟到了的是作者对把朔方雪花变得孤独的冬天的憎恨和厌恶之情。
生29:作者在本文中,着重写的江南的雪。作者把江南的雪描绘得多姿多彩,小孩玩雪那么富有的乐趣,雪人融化得十分可惜,课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至于朔方的雪要表现什么,我想,这是一种对比衬托写法,目的是衬托江南的美好。
生30:我赞成你对本文写法的分析,本文运用的就是对比衬托写法。但我认为作者是以记忆中的昔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来衬托现实中的北方雪野的空旷寂寞、荒凉寒冷,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生31:我赞成为着重江南的雪的观点,我也认为文章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是为了突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作者用“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个比喻句写江南的雪,表现了江南雪景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传递了鲁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32:课文通过江南的雪中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自己向往春一般的雪景的美好理想;通过描述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面,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33:“文如其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鲁迅斗争精神和个人性格的写照,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在对朔方的雪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和他永不停息的倔强精神的热情赞颂之情。
生34:我不赞成把两幅画面的主题对立起来的观点。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作者也描绘了两幅故乡的画面:美丽的海边西瓜地画面,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萧条冷落的故乡画面,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村衰败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而作者通过《故乡》两幅画面表现的主题是:要靠奋斗去开创出新生活之路。我认为,鲁迅的这种信念地他的一生中是一贯的,在《雪》中,作者通过两幅鲜明不同的画面:江南雪景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朔方雪景是奋斗的象征,两幅画面统一起来,表现的主题应该是:要通过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的发言充分展示各自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太精采了。本文看似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板书: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热情赞颂之情。 (板书: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寄寓的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说法,既符合鲁迅先生的一生的斗争品格,又把本文的两幅画面的主题统一起来,很有见地,我十分赞赏。(板书:对比,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五、互动探究,品味语言。
师:通过听录音,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又读解了《雪》的幽深的寓意;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寓意,《雪》称得上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了,美文要品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同时将品读过程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旁注发现的问题。) 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请大家谈谈。 生35:我发现课文用“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塑雪罗汉的特有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显得具体、形象、生动。 生36我领悟到比喻句“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含义。作者用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喻体,一虚一实,从形到质,突出强调了江南雪野的特色。
生37:我发现作者说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消息”,除了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处,我隐隐约约觉得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可是我一时又说不出。
师:你是想请同学与你一道来解读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37:对,正是。
师:好! 请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话,想一想,能不能帮助从中品出“隐隐约约觉得应有更的深层含义”来。
生38: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
生39:我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久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师: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这是不是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而一时无法说了的那种的那层意思呀。
生37:对,这正是我意会到,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我谢谢他们两人帮我破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40:我发现的本文有一处多余的地方。本文是题目是《雪》,课文也是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来表现主题的,可课文却用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开篇,我觉得好像是多余的,是不是可经以去掉?
师:能告诉教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吗?
生41:前面的同学在谈感受、分析主题时,大家都没有提到这句话,好像它就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我结合题目和大家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这两个方面去思考,便想到了这个问题。
师:明白了,你采用的联系题目和主题的质疑方法,同学们,我们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曾从课文质疑过程中,归纳了哪些质疑方法呀?
生42: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3:有联系背景质疑法,从重复处质疑法。还有„„我背不全。
师:背不全,没关系,我们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质疑问难就行了,前面的同学虽然没有背方法,不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课文中提出更多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
生44:第一自然段说 “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可后面又说“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4: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5:本文写的是两幅并列的雪景,课文由江南的雪景图的描绘转入朔方的雪景图,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课文却用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是采用语感质疑法发现问题的。
生46:课文结尾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6:关键词质疑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了,越来越会提问题了,这几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让全班同学来分享探究资源,补充和丰富大家的阅读理解。 生47:我们组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是,鲁迅先生写雪,把“雨”和“雪”作对比,借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因此这句话不是可有可无的话。
生48:我们认为,作品的中心是写雪,以描写雨来开篇,用带戏谑色彩的发问,起笔有意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也为下文留下了伏笔,别开生面。
生49:结合课文的结尾来看,我们组讨论后认为,课文开篇用“冰冷”“坚硬”“灿烂雪花”这些写“朔方的雪”特点的词语,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以“雨”收束全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生50:我们讨论的结论有二:第一,这是反衬手法,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第二,用“暖国的雨”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结成冰雪的不幸。
生51:在分析本文的寓意时,我们组的同学发言就曾认为,作者是以南方的雪来衬托“朔方的雪”,第四自然段前的这个“但是”,把作者的这种意图就更加明显表现了出来了。
生52:我们组着重讨论了“但是”这个词的作用,通过反复的品读,我们发现,作者对两种雪景思想的情感的倾向性是不一样的,用了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但是”,由上文对“江南的雪”的描绘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
生53: 我们组在讨论时,认为“记不真切了”与“仿佛看见”并不矛盾。“记不真切了”是指回忆中对是否有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已经不深刻,这是实写;“仿佛看见”是虚写,写作者想像中的“冬花”的开放,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着”, 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生54:对于结尾那句话的含义,我们组的理解是:“孤独的雪”是因为“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 生55:我们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理解的:“是死掉的雨”死掉的雨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化;“死掉的雨”转化为雨水,滋润万物,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因而说他是“雨的精魂”,
生56: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六、理解朗读,摘抄词句。
师:通过读议交流,质疑解难,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寓意,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你的有声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朗诵课文,引导学生紧扣作者的情感,从重音、停顿、语调、音色等方面评议优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过程从略。)
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俗话说 “厚积而薄发”,讲的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累积在心,需要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然后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过程从略。)
七、畅谈收获,归纳学法。
师:《雪》这篇散文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生56:在预习课文时,我对本文为什么要给读者描绘这两幅雪景图总把握不准,通过同学在课堂的交流,我不但理解了《雪》的深刻寓意,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准确而的感情地把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我从本文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两种雪景的美:从明艳绚丽的江南的雪景领略到的是清新艳丽的美,从朔方的雪中,我领略到的是鲁迅反抗黑暗社会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豪壮的美。
生:我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就是这样简短的课文,同学们在意境、寓意、语言等方面说出了大家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雪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见解。这不仅帮助我深入读解了课文,还开阔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以前我在想问题总是考虑怎样才能正确,这节课让我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开阔思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生:从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散文学习的方法,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散文描绘的意境,要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课文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通过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本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生:首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领会散文诗描绘雪景图,感受我们优美的意境。 (板书:感知形象)
生:接下来,自读《雪》全文,透过两幅雪景图分析,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板书:分析主题)
生:品读课文,质疑探究,体会、感悟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 (板书:品味语言)
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采语段、句子、词语,积累语汇。
(板书:摘抄积累)
师:感知形象——分析主题——品味语言——摘抄积累。这就是我们学习《故乡》这篇小说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像这节课一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反复训练,形成能力。下面布置这篇课文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以“我谈《雪》”为题,写一篇短评。
八、课堂板书,揭示思路:
十九 雪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 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
(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
感) (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 比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说明】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
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播放彭丽媛的《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1、 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
2、 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 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 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1、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 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
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示:
《雨中庐山》图 播放钢琴曲
八、 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板书设计:
《雪》 鲁 迅
南方雪景图 北方雪景图
对 比
奋斗的激情
课后记:本文的中心思想表达较为含蓄,另外,学生也没有在苦难环境下艰难生活的经历,因此,理解本文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难点。
十九 雪
【教学过程】
一. 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呀?
生(齐) :喜欢。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上的谜面(出示小黑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生(齐) :雪。
师:聪明! 反应快,猜得又准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1:从“雨落横山”这四个字中,我就猜出谜底是“雪”了,“洁白”“寒”“漫天扬”这几个词,更证明了我猜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师:除了岑参的这句诗外,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
生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生6: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生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说到雪的诗,我也想到了一首跟雪有关的诗。(忍不住笑)
师:这首诗真的那么有趣吗?欢迎你给全班同学朗诵一下,让同学们都来分享这首诗带来的快乐。
生13:不仅诗好笑,而写诗的故事更有趣。
师:讲雪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他给大家讲故事呀?(鼓掌)
生13: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位当官的,一位懒汉,三个人在一个雪下得很大的日子里来到一位老农家躲雪,望着天上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个人都觉得无聊极了,其中的读书人就说,咱们以雪为内容来做一首诗,于是,读书人先开了头“大雪纷纷坠地”,当官的,整天溜须拍马,也借雪歌颂皇恩,牵强出了一句:“这是皇家的瑞气”;懒汉不懂做诗,但很希望天天下雪,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于是也说了一句:“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正在为天下雪不能下地干活的而忧愁的老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骂了懒汉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于是四人就凑成四句诗:“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放你娘的狗屁”。
师:从这个雪天里写雪的诗的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4:文如其人。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懒汉和农夫所作的两句诗太通俗了,简直不是诗,而读书人和官吏作的两句“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书面色彩也较浓,“地、气”也押韵。
生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各人的功利观念的不同,对同样的雪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差别也很大。
生16:这正印证了教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生17: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雪,由于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作出来的诗内容也不同。
师:真聪明!大家的悟性太高了,面对同样的一个雪的故事,大家却谈出了好几种理解和感受。那么,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我们班的六十多位同学们会得出什么样的阅读见解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解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十九 雪》(板书:十九 雪 鲁迅)
二. 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上银幕来: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挑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
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 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升腾:(火焰、气体等) 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三. 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调动自己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录音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雪》配乐朗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感受录音描绘的画面)
师:散文诗朗诵都把同学们带入到什么样的画面中去啊?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从录音中感受到的画面。
生18:在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清晰的画面:白皑皑的雪地上,生长着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远远望去,山花烂漫,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在雪野中,嗡嗡的蜜蜂也忙着在花丛中传粉、采蜜。 师:是一幅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充满着自然情趣的雪野画。 生19:我眼前仿佛看到的是一幅江南戏雪景: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中嬉戏,打雪仗,然后堆雪人,他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一把一把地把雪往一处聚,可是由于小孩力太小,老是无法把雪拢在一块,最后在大人帮忙下,终于把雪人堆了起来,小朋友们用龙眼核镶入雪堆中做雪人的眼珠,又在雪人的脸上、嘴唇上涂胭脂,再把一顶小毡帽盖在雪人头上,一个活脱脱的不倒翁雪人便站在雪地中,小朋友看着自己亲手堆成的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对了着雪人拍手,点头,嬉笑。
师:好一幅小孩江南戏雪图,加入自己的想象成分,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了。 生20:我想到的是,由于天气转暖,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小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人的鼻子渐渐没有了,脸上的红色慢慢模糊了,雪人最终化成了地上一泓水,我把这叫做融雪图。
生21:我眼前浮现的是朔方的雪景:在刺骨的寒冷的天宇中,一阵大风刮过,雪地上的雪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向上升起,在天空中旋转,随风飘舞,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师:前面三位同学说的都是江南雪景,你给同学们讲述是朔方的雪。
生22:我脑海中出现是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位蓄着八字胡须,面容消瘦,嘴里刁着一支烟斗的老人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在旋风中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闪烁的飞雪,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中。
(同学们鼓掌赞赏)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大家对这个有创意的构思很欣赏,你应该告诉同学们,你构思这幅画的寓意以及你是怎想到这样的画面?
生22:在听课文朗诵时,我由课文中对雪的描绘,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又由这首词联想到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画,画面上画的是毛泽东同志目光炯炯的面对着辽阔的苍茫大地。于是,我联想到蓬勃而奋飞的形象就是鲁迅毫不妥协、坚韧不屈、忧国忧民的正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师:你感悟能力很强,又善于运用联想,大胆想象,给大家构思这样有人有景,寓意深刻的画面。
四、读议交流,理解寓意。
师:前面,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交流了各自从声音方面感受到的雪景画面,那么,作者描绘的两幅雪景各什么特点呢?作者为什么要给描绘这两幅雪景图呢?鲁迅先生究竟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就这个问题在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划道道,批眉注,写旁批;然后在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看法。) 师:下面,先来谈谈对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有什么样认识?
生23:课文描绘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中有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多姿多彩,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和希望;朔方的飞雪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向升腾上的,闪光的。
生24:江南的雪由于有多姿多彩的花草的衬托,显得光泽、柔媚,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冷寂的。
生25:江南的雪生意盎然,明艳秀丽,绚丽有趣;朔方的雪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
师:几位同学的发言,虽然用词不尽相同,但都概括了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板书: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板书: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那么,同学们从这两幅雪景图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江南的雪描绘成明艳秀丽,滋润美艳,绚丽有趣的形象,而把朔方的雪写成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的形象呢?
生26:我从两幅雪景的描写中,读懂的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能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说明的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都说明了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风力大。 生27:我不同意你把课文的当成说明文来解读,这是一篇散文诗,诗是用来抒发作者情感的,从文中写雪罗汉消融过程的字里行间,我读到是作者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从江南雪的美艳,小朋友在雪地中塑雪罗汉的欢乐中,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不仅仅是南方冬天气候的温暖、湿润。
师:好! 这已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同学们从各个度深入地发表见解。
生28:刚才,他说了他对南方雪景的读解,我接着说说,我对北方雪景的读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正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是北方冬天天气的严寒、干燥造成,因此,从作者对朔方严冬的景象的客观描绘中,我领悟到了的是作者对把朔方雪花变得孤独的冬天的憎恨和厌恶之情。
生29:作者在本文中,着重写的江南的雪。作者把江南的雪描绘得多姿多彩,小孩玩雪那么富有的乐趣,雪人融化得十分可惜,课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至于朔方的雪要表现什么,我想,这是一种对比衬托写法,目的是衬托江南的美好。
生30:我赞成你对本文写法的分析,本文运用的就是对比衬托写法。但我认为作者是以记忆中的昔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雪野来衬托现实中的北方雪野的空旷寂寞、荒凉寒冷,描绘出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再借朔方飞雪“蓬勃地奋飞”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生31:我赞成为着重江南的雪的观点,我也认为文章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是为了突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作者用“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个比喻句写江南的雪,表现了江南雪景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传递了鲁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32:课文通过江南的雪中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自己向往春一般的雪景的美好理想;通过描述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面,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33:“文如其人”,鲁迅先生的散文是鲁迅斗争精神和个人性格的写照,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在对朔方的雪描写中,表达了作者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和他永不停息的倔强精神的热情赞颂之情。
生34:我不赞成把两幅画面的主题对立起来的观点。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作者也描绘了两幅故乡的画面:美丽的海边西瓜地画面,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萧条冷落的故乡画面,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村衰败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而作者通过《故乡》两幅画面表现的主题是:要靠奋斗去开创出新生活之路。我认为,鲁迅的这种信念地他的一生中是一贯的,在《雪》中,作者通过两幅鲜明不同的画面:江南雪景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朔方雪景是奋斗的象征,两幅画面统一起来,表现的主题应该是:要通过奋斗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的发言充分展示各自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太精采了。本文看似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板书: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品格热情赞颂之情。 (板书: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寄寓的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说法,既符合鲁迅先生的一生的斗争品格,又把本文的两幅画面的主题统一起来,很有见地,我十分赞赏。(板书:对比,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五、互动探究,品味语言。
师:通过听录音,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又读解了《雪》的幽深的寓意;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寓意,《雪》称得上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了,美文要品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同时将品读过程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旁注发现的问题。) 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请大家谈谈。 生35:我发现课文用“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塑雪罗汉的特有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显得具体、形象、生动。 生36我领悟到比喻句“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含义。作者用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喻体,一虚一实,从形到质,突出强调了江南雪野的特色。
生37:我发现作者说江南的雪“隐约着青春的消息”,除了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处,我隐隐约约觉得还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可是我一时又说不出。
师:你是想请同学与你一道来解读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37:对,正是。
师:好! 请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话,想一想,能不能帮助从中品出“隐隐约约觉得应有更的深层含义”来。
生38:用“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引起读者对江南的雪的形态的想象,写出江南的雪白皙、柔嫩、健康的特点,意境新美。
生39:我联想到诗人雪莱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久吗?”。我想,江南雪野中隐约着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在启示人们: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师: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这是不是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而一时无法说了的那种的那层意思呀。
生37:对,这正是我意会到,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意思,我谢谢他们两人帮我破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生40:我发现的本文有一处多余的地方。本文是题目是《雪》,课文也是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来表现主题的,可课文却用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开篇,我觉得好像是多余的,是不是可经以去掉?
师:能告诉教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吗?
生41:前面的同学在谈感受、分析主题时,大家都没有提到这句话,好像它就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我结合题目和大家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这两个方面去思考,便想到了这个问题。
师:明白了,你采用的联系题目和主题的质疑方法,同学们,我们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曾从课文质疑过程中,归纳了哪些质疑方法呀?
生42: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3:有联系背景质疑法,从重复处质疑法。还有„„我背不全。
师:背不全,没关系,我们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质疑问难就行了,前面的同学虽然没有背方法,不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课文中提出更多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
生44:第一自然段说 “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可后面又说“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4:联系上下文质疑法。
生45:本文写的是两幅并列的雪景,课文由江南的雪景图的描绘转入朔方的雪景图,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可课文却用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是采用语感质疑法发现问题的。
生46:课文结尾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师:你运用的又是什么方法发现问题呀?
生46:关键词质疑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了,越来越会提问题了,这几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让全班同学来分享探究资源,补充和丰富大家的阅读理解。 生47:我们组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是,鲁迅先生写雪,把“雨”和“雪”作对比,借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因此这句话不是可有可无的话。
生48:我们认为,作品的中心是写雪,以描写雨来开篇,用带戏谑色彩的发问,起笔有意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也为下文留下了伏笔,别开生面。
生49:结合课文的结尾来看,我们组讨论后认为,课文开篇用“冰冷”“坚硬”“灿烂雪花”这些写“朔方的雪”特点的词语,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以“雨”收束全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生50:我们讨论的结论有二:第一,这是反衬手法,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第二,用“暖国的雨”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结成冰雪的不幸。
生51:在分析本文的寓意时,我们组的同学发言就曾认为,作者是以南方的雪来衬托“朔方的雪”,第四自然段前的这个“但是”,把作者的这种意图就更加明显表现了出来了。
生52:我们组着重讨论了“但是”这个词的作用,通过反复的品读,我们发现,作者对两种雪景思想的情感的倾向性是不一样的,用了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但是”,由上文对“江南的雪”的描绘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
生53: 我们组在讨论时,认为“记不真切了”与“仿佛看见”并不矛盾。“记不真切了”是指回忆中对是否有蜜蜂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的印象已经不深刻,这是实写;“仿佛看见”是虚写,写作者想像中的“冬花”的开放,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着”, 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生54:对于结尾那句话的含义,我们组的理解是:“孤独的雪”是因为“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 生55:我们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理解的:“是死掉的雨”死掉的雨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化;“死掉的雨”转化为雨水,滋润万物,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因而说他是“雨的精魂”,
生56: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六、理解朗读,摘抄词句。
师:通过读议交流,质疑解难,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寓意,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你的有声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朗诵课文,引导学生紧扣作者的情感,从重音、停顿、语调、音色等方面评议优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过程从略。)
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俗话说 “厚积而薄发”,讲的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累积在心,需要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然后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过程从略。)
七、畅谈收获,归纳学法。
师:《雪》这篇散文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生56:在预习课文时,我对本文为什么要给读者描绘这两幅雪景图总把握不准,通过同学在课堂的交流,我不但理解了《雪》的深刻寓意,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准确而的感情地把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我从本文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两种雪景的美:从明艳绚丽的江南的雪景领略到的是清新艳丽的美,从朔方的雪中,我领略到的是鲁迅反抗黑暗社会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豪壮的美。
生:我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就是这样简短的课文,同学们在意境、寓意、语言等方面说出了大家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雪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见解。这不仅帮助我深入读解了课文,还开阔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以前我在想问题总是考虑怎样才能正确,这节课让我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开阔思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生:从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散文学习的方法,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散文描绘的意境,要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课文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通过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情感。
师: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本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生:首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领会散文诗描绘雪景图,感受我们优美的意境。 (板书:感知形象)
生:接下来,自读《雪》全文,透过两幅雪景图分析,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板书:分析主题)
生:品读课文,质疑探究,体会、感悟体会课文在语言和构思的精妙之处。 (板书:品味语言)
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采语段、句子、词语,积累语汇。
(板书:摘抄积累)
师:感知形象——分析主题——品味语言——摘抄积累。这就是我们学习《故乡》这篇小说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像这节课一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反复训练,形成能力。下面布置这篇课文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以“我谈《雪》”为题,写一篇短评。
八、课堂板书,揭示思路:
十九 雪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 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
(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
感) (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 比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说明】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
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