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简介
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编: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在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编: 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 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因而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事闹得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作客。 由于他后来发现,他与这位侯爵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志趣,加上对绿蒂的思念剧增,几个月后维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同年圣诞佳节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诵读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两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忍卒读的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性格分析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 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
曾在某报上不经意的瞥见过这样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在享受爱情所赐予的幸福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爱情所带来的伤痛。爱情本是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引生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也因之成就了多少绝世佳作,却如辨证的宇宙一样有极无极的一直演绎下去,没有天尽头。歌德通过维特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
种男女双方自然的情感吸引与流露,不掺杂任何外在物质、肉欲的因素。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感是任何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因之而引起的情感纠纷与烦恼自然也是每个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因而维特的烦恼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烦恼,它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类烦恼的表征。歌德的伟大就在于把人类爱情的类本质通过维特这个人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少年人想说的通过维特的嘴说出来,把少年人想做的通过维特的活动展示出来,把少年人的心声也通过维特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总之,通过揭露永恒的少年情感而使自己的作品永恒。 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总是逃不脱时代的影响,歌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因而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写的德国少年维特也受多舛时代的影响而命运坎坷。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德国国内却四分五裂、封建割据、战乱连绵, 新兴资产阶级虽在经济实力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十分软弱。不同于此的是,德国的文学领域却正在滋生着一股可贵的反叛力量,这就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崇尚自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维特》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成果,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以其反封建、追求自然和平等而成为形成、低调时期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表征。因而维特的烦恼是时代烦恼的镜像,维特的狂热、躁动中有很明显的不安、忧郁与绝望因素在里面,他那纯粹、自然感情的流露与奔腾,不受控制的爱情情感,在窒息人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生活结局。这样一个结局也暗示着维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的柔弱与无助。 最后,好走极端的德意志民族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维特悲剧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以刚硬、理性闻名的,其爱走极端的特征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身上得到了最极端的映证,而讲究中庸、和谐的中华民族作为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中庸之道在数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维持和家和万事兴的持家理念上都有很好的贯彻,因而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而德国人却好走极端。
关于三角爱情,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一个经典,只是不是悲剧而是佳话: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恋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一同为建筑学家和诗人的林徽因女士而终生不娶,并与林徽因夫妇朝夕相伴,亲如一家。德意志少年维特却没有如此幸运,他饱尝了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之苦,作为排他性的爱情让他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绿蒂与阿尔伯特的结合。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何况维特本身又经受着社会的排挤与苦痛,再加之好走极端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因而维特与金岳霖相似的爱情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要么你有希望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没有。好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就努力实现它,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你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它一定会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吞掉。”这是维特的好友威廉劝说维特的话,也是他们企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维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客观上得不到主观上又不愿失去绿蒂,最后只有通过消灭自己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最终解决矛盾。
为什么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世界本来是矛盾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矛盾之中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象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金岳霖先生既没有得到林徽因,也没有失去她,与梁思成夫妇和睦相处,并且做出了他在历史上应该
做出的贡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维特与阿尔伯特夫妇能像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那样相处,也许能缓解社会与时代带给维特的烦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而已。
三、《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之例子
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我相信这本书受欢迎是因为他真的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心理描写极其生动逼真。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但同时因为自己的心理与维特的心里是那么地相似,又觉得自己就是维特。逐渐觉得自己是在跟自己说话,自己是在不断发掘、探索自己的心理,这也正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之一。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画住很多有感触的句子。现在选一些列出来表达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为和普通百姓接触会玷污了自己高贵的品质,因此对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摆出一副谄媚的丑态,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认为一个人倘若需要用疏远”贱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贵的,那他就和因为害怕失败而临阵逃脱的懦夫一样可耻。”这几句话表现出维特对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制度的鄙夷,体现了他对于人人平等的追求。
“我尽情地享受着活泼的生命力,并小心地隐藏住体内的那些颓废腐朽的因子”可见他是个很积极向上很热爱生活的青年。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月星辰依旧可以循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形成升起又落下而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围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消失了踪影。”这是维特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写下的话。维特在第一眼见到夏绿蒂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迷住,后来舞会上维特与夏绿蒂对于华尔兹的共同热爱,以及夏绿蒂和大家做游戏时表现出来的活泼的灵气,是维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爱慕之情,陷入了深深的爱河。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尽一切办法,只想换取她嘴角微微上扬,可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时,我是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无奈,此时在她的面前我还不如空气。
“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当我们在一起时,她会把小手轻放在我的手背上;谈的越开心,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她更是会把身体靠近我,使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体上散发的方向味道。每当这个时侯我便是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变得晕眩,身体在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这种感觉很真切,当我第一次坐在喜欢的人旁边时,我尽量控制着我的呼吸,身体也是以一种不舒服的姿势摆着,但也不好意思活动一下,她的鞋偶然间与我的相碰一下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奋。
“世人都是大傻子,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极其无聊的,可是他们仍旧愿意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渴望、没有热情,仅仅是为他人而活,为获取财富、名声或其他物质的东西而奔走,那么和个人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可见维特是个重视精神塑造,很注重感情的人,他追求高尚,有理想有热情。
“我已经下了几次决心不去频繁地看她。可是,谁能做得到呢?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又找出一条要去见见她的理由,并且说服我自己,我就不由自主地朝她家走去了。到她身边去。”有人说爱情是一瓶诱人的有毒香水,人们尽管知道它有毒,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去选择享受它。它又像是吸毒,能使人深深上瘾无法自拔。就像张信哲唱的“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这是一种无法抗拒、不由自主的力量。
“她沉醉了,醉在她的美梦中,她感觉自己仿佛变得轻了,飘在高高的柔美的云朵里”这是维特在分析一个少女热恋时的心理;“璀璨光明的世界在她眼前消失了,没有人能平复她心中的伤痛;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孤单,无所依靠,孤寂,恐慌,痛苦等情绪一涌而上。”这是维特在分析这个少女被男子抛弃后的心理。由他的分析可知,维特十分善于体会他人的心情,很有智慧,情感很丰富。
“朋友啊,人毕竟只是人,也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当热情不断膨胀,最后超出他们所能负荷的限度,他所拥有的理智在此时是很难起作用或者根本无法阻止自己失控。。。”维特与阿尔勃特谈话时为自杀者辩护,充满了愤慨的情感,可见他很能替他人着想,有血有肉有感情。
“昨晚我做了一个既幸福又甜美的梦,我梦见自己和她肩并肩地坐在草地上,我们先是手拉着手,接着我一把将她搂在怀里。我们无比柔情地相拥着,那又长而缠绵的热吻啊,真叫人沉醉,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气息,她的味道含
在口中,贪婪地吮吸,然后将自己沉溺在这美妙的吻里。”这大概是所有热恋中或是暗恋中男子都梦到过的场景吧,我对于它,已梦过无数次了。
“维特,从昨晚到今天早上,她不停地训斥我,斥责我不该和你做朋友,而且说了一大堆污蔑你的话,可我却不能为你辩白什么,我什么也不能说。。。。。。”这是B 小姐对维特说的话,B 小姐是贵族血统,而维特是个不知名的公使,但两人志趣相投成了好朋友,由于人们等级思想严重导致而这样的结果,是件很悲哀的事。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某些事情,情况很类似,我就不多说了。
“知识是可以求得的,而心却是与生俱来、唯我独有的。”可见他是个很有自我的人。
“我不可能请求上帝,让夏绿蒂远离我的生命,因为我常常觉得,她理所应当就是我的;但我又不能请求上帝,把她赐给我,因为她已经是别人的了。”“哦,命运呀,人类呀!”
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 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 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这样,故事就完了。真的很悲痛。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
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我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虽然我始终相信自杀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做像他那样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维特
四 、读《少年维特烦恼》的感受
《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谈的还是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某种厌烦情绪,书中主人公对绿蒂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而这本小说最令人称道的,应该是在当时欧洲普遍弥漫的中世纪骑士小说和古典悲剧中,脱颖而出的一种直抒胸臆的、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一)、自然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二)、纯真
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
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
(三) 、自由平等
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
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一、《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简介
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编: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养的法官的女儿绿蒂。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青年订婚在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维特自感追求绿蒂已毫无希望,心灵上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为了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烦恼和尴尬的处境,他被迫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编: 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 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因而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事闹得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作客。 由于他后来发现,他与这位侯爵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志趣,加上对绿蒂的思念剧增,几个月后维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同年圣诞佳节前不久的一个晚上,他又一次来到绿蒂住所,在诵读至动情伤感之处,情不自禁热烈拥抱和亲吻了绿蒂。两天后,维特在给绿蒂写完不忍卒读的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性格分析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 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
曾在某报上不经意的瞥见过这样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在享受爱情所赐予的幸福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爱情所带来的伤痛。爱情本是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引生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也因之成就了多少绝世佳作,却如辨证的宇宙一样有极无极的一直演绎下去,没有天尽头。歌德通过维特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
种男女双方自然的情感吸引与流露,不掺杂任何外在物质、肉欲的因素。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感是任何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因之而引起的情感纠纷与烦恼自然也是每个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因而维特的烦恼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烦恼,它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类烦恼的表征。歌德的伟大就在于把人类爱情的类本质通过维特这个人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少年人想说的通过维特的嘴说出来,把少年人想做的通过维特的活动展示出来,把少年人的心声也通过维特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总之,通过揭露永恒的少年情感而使自己的作品永恒。 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总是逃不脱时代的影响,歌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因而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写的德国少年维特也受多舛时代的影响而命运坎坷。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德国国内却四分五裂、封建割据、战乱连绵, 新兴资产阶级虽在经济实力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十分软弱。不同于此的是,德国的文学领域却正在滋生着一股可贵的反叛力量,这就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崇尚自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维特》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成果,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以其反封建、追求自然和平等而成为形成、低调时期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表征。因而维特的烦恼是时代烦恼的镜像,维特的狂热、躁动中有很明显的不安、忧郁与绝望因素在里面,他那纯粹、自然感情的流露与奔腾,不受控制的爱情情感,在窒息人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生活结局。这样一个结局也暗示着维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的柔弱与无助。 最后,好走极端的德意志民族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维特悲剧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以刚硬、理性闻名的,其爱走极端的特征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身上得到了最极端的映证,而讲究中庸、和谐的中华民族作为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中庸之道在数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维持和家和万事兴的持家理念上都有很好的贯彻,因而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而德国人却好走极端。
关于三角爱情,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一个经典,只是不是悲剧而是佳话: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恋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一同为建筑学家和诗人的林徽因女士而终生不娶,并与林徽因夫妇朝夕相伴,亲如一家。德意志少年维特却没有如此幸运,他饱尝了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之苦,作为排他性的爱情让他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绿蒂与阿尔伯特的结合。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何况维特本身又经受着社会的排挤与苦痛,再加之好走极端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因而维特与金岳霖相似的爱情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要么你有希望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没有。好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就努力实现它,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你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它一定会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吞掉。”这是维特的好友威廉劝说维特的话,也是他们企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维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客观上得不到主观上又不愿失去绿蒂,最后只有通过消灭自己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最终解决矛盾。
为什么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世界本来是矛盾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矛盾之中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象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金岳霖先生既没有得到林徽因,也没有失去她,与梁思成夫妇和睦相处,并且做出了他在历史上应该
做出的贡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维特与阿尔伯特夫妇能像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那样相处,也许能缓解社会与时代带给维特的烦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而已。
三、《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之例子
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我相信这本书受欢迎是因为他真的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小说的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心理描写极其生动逼真。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但同时因为自己的心理与维特的心里是那么地相似,又觉得自己就是维特。逐渐觉得自己是在跟自己说话,自己是在不断发掘、探索自己的心理,这也正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之一。
我在读这本小说时画住很多有感触的句子。现在选一些列出来表达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为和普通百姓接触会玷污了自己高贵的品质,因此对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摆出一副谄媚的丑态,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认为一个人倘若需要用疏远”贱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贵的,那他就和因为害怕失败而临阵逃脱的懦夫一样可耻。”这几句话表现出维特对于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别制度的鄙夷,体现了他对于人人平等的追求。
“我尽情地享受着活泼的生命力,并小心地隐藏住体内的那些颓废腐朽的因子”可见他是个很积极向上很热爱生活的青年。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月星辰依旧可以循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形成升起又落下而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围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消失了踪影。”这是维特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写下的话。维特在第一眼见到夏绿蒂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迷住,后来舞会上维特与夏绿蒂对于华尔兹的共同热爱,以及夏绿蒂和大家做游戏时表现出来的活泼的灵气,是维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爱慕之情,陷入了深深的爱河。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尽一切办法,只想换取她嘴角微微上扬,可当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时,我是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无奈,此时在她的面前我还不如空气。
“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当我们在一起时,她会把小手轻放在我的手背上;谈的越开心,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她更是会把身体靠近我,使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体上散发的方向味道。每当这个时侯我便是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变得晕眩,身体在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这种感觉很真切,当我第一次坐在喜欢的人旁边时,我尽量控制着我的呼吸,身体也是以一种不舒服的姿势摆着,但也不好意思活动一下,她的鞋偶然间与我的相碰一下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奋。
“世人都是大傻子,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极其无聊的,可是他们仍旧愿意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渴望、没有热情,仅仅是为他人而活,为获取财富、名声或其他物质的东西而奔走,那么和个人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可见维特是个重视精神塑造,很注重感情的人,他追求高尚,有理想有热情。
“我已经下了几次决心不去频繁地看她。可是,谁能做得到呢?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又找出一条要去见见她的理由,并且说服我自己,我就不由自主地朝她家走去了。到她身边去。”有人说爱情是一瓶诱人的有毒香水,人们尽管知道它有毒,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去选择享受它。它又像是吸毒,能使人深深上瘾无法自拔。就像张信哲唱的“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这是一种无法抗拒、不由自主的力量。
“她沉醉了,醉在她的美梦中,她感觉自己仿佛变得轻了,飘在高高的柔美的云朵里”这是维特在分析一个少女热恋时的心理;“璀璨光明的世界在她眼前消失了,没有人能平复她心中的伤痛;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孤单,无所依靠,孤寂,恐慌,痛苦等情绪一涌而上。”这是维特在分析这个少女被男子抛弃后的心理。由他的分析可知,维特十分善于体会他人的心情,很有智慧,情感很丰富。
“朋友啊,人毕竟只是人,也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当热情不断膨胀,最后超出他们所能负荷的限度,他所拥有的理智在此时是很难起作用或者根本无法阻止自己失控。。。”维特与阿尔勃特谈话时为自杀者辩护,充满了愤慨的情感,可见他很能替他人着想,有血有肉有感情。
“昨晚我做了一个既幸福又甜美的梦,我梦见自己和她肩并肩地坐在草地上,我们先是手拉着手,接着我一把将她搂在怀里。我们无比柔情地相拥着,那又长而缠绵的热吻啊,真叫人沉醉,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气息,她的味道含
在口中,贪婪地吮吸,然后将自己沉溺在这美妙的吻里。”这大概是所有热恋中或是暗恋中男子都梦到过的场景吧,我对于它,已梦过无数次了。
“维特,从昨晚到今天早上,她不停地训斥我,斥责我不该和你做朋友,而且说了一大堆污蔑你的话,可我却不能为你辩白什么,我什么也不能说。。。。。。”这是B 小姐对维特说的话,B 小姐是贵族血统,而维特是个不知名的公使,但两人志趣相投成了好朋友,由于人们等级思想严重导致而这样的结果,是件很悲哀的事。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某些事情,情况很类似,我就不多说了。
“知识是可以求得的,而心却是与生俱来、唯我独有的。”可见他是个很有自我的人。
“我不可能请求上帝,让夏绿蒂远离我的生命,因为我常常觉得,她理所应当就是我的;但我又不能请求上帝,把她赐给我,因为她已经是别人的了。”“哦,命运呀,人类呀!”
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 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 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这样,故事就完了。真的很悲痛。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
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我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虽然我始终相信自杀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做像他那样一个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维特
四 、读《少年维特烦恼》的感受
《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谈的还是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某种厌烦情绪,书中主人公对绿蒂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而这本小说最令人称道的,应该是在当时欧洲普遍弥漫的中世纪骑士小说和古典悲剧中,脱颖而出的一种直抒胸臆的、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一)、自然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二)、纯真
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
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
(三) 、自由平等
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
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