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作文导写
材料作文“看雨的向往”导写 . ...................................................................................................... 1
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 ...................................................................................................................... 2
材料作文“‘联名信’反映人情监考判分”导写 . ........................................................................ 3
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 .................................................................................................................. 3
材料作文“85分给罗素”导写 . ..................................................................................................... 4
为编辑型作家发声 . .......................................................................................................................... 5
材料作文“真正的力量”导写 . ...................................................................................................... 6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 ...................................................................................................................... 6
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导写 . ............................................................................................. 7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 .............................................................................................................. 8
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素材运用 . ................................................................................... 10
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 ................................................................................................ 11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导写 . ................................................................................... 12
口不遮拦,心在克守 . .................................................................................................................... 13
材料作文“年少与年长”导写 . .................................................................................................... 15
与你走过的日子 . ............................................................................................................................ 17
材料作文“立志改变”导写 . ........................................................................................................ 18
改变之芽,发于角落之处 . ............................................................................................................ 20
材料作文“看雨的向往”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首歌里唱道:“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人认为:“看雨不一定非得去台北,其实,你我屋檐下就有雨。”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材料中的“雨景”当然有其特殊的寓意,根据材料的表述,它可以被理解为对我们有吸引力的美好事物,联系我们自身的学习生活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美好的亲情、友情、愿望、理想、渴望得到的某个具体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一切有价值的美好东西。 如果依据“到台北看雨”来立意,我们可以这样立意:“距离产生美”“远方的景物更有
吸引力”,或是联系某一具体内容诸如理想、目标等来谈其对自己的引领作用及其他感悟;如果依据“欣赏屋檐下的雨”来立意,可以谈论“美景就在身边”“驻足身边的美好”“感悟亲情”“珍视当下”等等;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立论,论述“享受不同的关„‘时时感悟美”的道理。
例文
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余秋雨说过:“驻足高峰,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阳光和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曾经熟谙的每一条小溪,每一朵云彩,都是路途中不可缺少的美。
夜风透过纱窗吹进这个不大不小的屋子,月光投下的白幕依然清晰地铺满房间,我迟迟不能入睡,起身,冥想,最终还是打开了窗。吹着潮湿的晚风,回想起熟悉的地方。
熟悉的老街。不知陪伴了我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老街,看着我从幼儿园读到初中,最后默默地看着我离开到更远的地方去学习。记忆中的老街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两旁的梧桐树总是沙沙作响,洋溢着永不褪去的朝气。熟悉的老街通向许多地方,早早晚晚,川流不息。可我总爱在去留的途中端详这条老街,熟悉的灯盏安静地站立在老地方,有时还会有雨水打在老街的身上,我就会静静聆听夜晚中它沉重的呼吸。无数个日夜,老街陪我走了又走,停了又停,最是那谙熟的每寸土地,让我难以释怀。
熟悉的清潭。小时候的我对你是敬畏的吧,从小听说你的身体里有专吃不听话小孩儿的巨龙,觉得你很可怕,可我却总爱在远处调皮地望着你。还记得第一次和小伙伴们一起悄悄靠近你的感觉,光着脚丫第一次碰你时带给我深入骨髓的清凉。现在的我慢慢长大,已经读懂你于日月山川中不变的灵魂和心境,第一次用生命与你面对面对话。你在苍老,而我却在成长。我熟悉你每一条溪流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水汽,最是熟悉,让我无法忘怀。
而当我打开窗户看着这个陌生的城市,看见一颗颗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心脏,听到不远处传来工厂的轰轰作响声,闻着潮湿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腐烂和城市味道时,我才会在月光中追寻你的身影,在空中构想你的风骨,于每一寸呼吸中吐纳你熟悉的味道。两年前为了学习,被迫离开了你,可到现在内心依然不能够平静,每次想到你,心中都有不可言说的悲苦与难舍。我想就算台北的雨再怎么好看,也不如这屋檐下的雨来的宁静和安详吧。
走,跟我一起回到故乡,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评点 :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倾吐了对故乡浓郁的情思,这
种情思被作者深情地注入到自己熟悉的老街与清潭之中,因而并不显得虚无缥缈与难以捉摸 文章很自然地借助于对故乡风物的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情谊以及“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这一主旨
材料作文“‘联名信’反映人情监考判分”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高中校长收到自称“诚实守信、好学上进”的初中生的联名信,信中反映最近举行的中招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测试中的人情监考与人情判分现象,他们说“听到了太多同学家长托人找关系打招呼走后门的事”,也“目睹了一些同场次考生获得人情分的现实”,进而表现出对中招升学和未来进入高中按成绩分班的担忧。校长收到信后,将联名信“贴”到学校领导微信工作群里,从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假如你是校长微信工作群中的一员,请针对联名信的内容、写作和呈递表现出来的学生意识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文题要求针对“学生意识”进行思考,表达看法,实际上等于限定了文体,即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在论证,论证时可选择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件,摆现象,析危害,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如聚焦于学生公平意识时,可以摆出中国特色的人情现象:编织关系网,寻求关系网,疏通关系网,依附关系网„„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因素,有社会大气候问题,有人们思想意识问题,有教育监督不到位问题,有制度漏洞问题„„
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角度,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如倡导尚德、遵法、依规的价值理念,强化人们的公平公正意识,加强权力监督,进行制度改革,健全刚性的法律制度等二
例文
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亲爱的孩子们:
作为校长微信工作群的一员,我由衷地为你们的学生意识与公平精神“点赞”,也为中招的人情泛滥与公平缺失汗颜。但我们坚信: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诚然,当下“人情、关系、招呼、后门”的暗箱操作仍毒害着教育事业。公平偏离正道,人情肆意横行,使成绩虚假,学生才能埋没,导致教育“百年大害”!
强劲的时代潮流必将冲散积重难返的人情风。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情在公平面前,终将败为下风,我们的社会定会风清气正。
健全的制度必将打破根深蒂固的关系网。钳制教育公平发展的现象难再长存,公平的巨轮有法律制度保驾护航。着眼2016年的高考,“作弊入刑”这一铁腕制度令考风考纪肃然一清。法网恢恢,制度谨严,法律的枷锁必然使人情无法肆意横行;法律的利剑必然使人情终被斩草除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社会的朗朗乾坤下,违法者必将受至0严厉的制裁,无处遁逃。试想,法律与制度的双重护卫下,招生考试中还有谁愿铤而走险?还有谁敢铤而走险?人情,必然为公正让路。
青少年一代的觉醒给社会带来公平的阳光。细思你们的担忧,回想你们的行为,我不禁再度为你们鼓掌。防止人情危害蔓延的最佳途径便是人人心中树立起公平意识;而作为青少年一代,你们用“联名信”展现了学生意识的觉醒。关注社会现实,针砭身边弊事,积极寻找方法,解决公平问题。如此行为,正是社会的曙光。当你们成长为世界的主人,行走于公平的正道上时,人情必将让路!
在此,作为学校工作人员,我谨代表学校郑重承诺:我校将坚决抵制人情造假,对入校新生二次考核,保证公平公正。也请同学们坚信: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祝
学业进步!
××高中:×××
2016年6月18日
评点:文章重点分析问题,着力回答“为什么” 作者针对“联名信”中所反映的“人情”问题,分别从时代潮流、制度建设、青年一代觉醒三个层面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三个层面,有宏观有微观,有大气候有小气候,有外因有内因,角度不同但指向一致,显示出极强的思辨性与深刻性。
材料作文“85分给罗素”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撰文回忆:上世纪20年代,许广平就读于北京女师大时,曾写了篇论述罗素(欧洲著名思想家、作家)的论文,请鲁迅先生批阅。鲁迅看后写了如下评语:拟给90分,其中85分给罗素,你的几句议论给3分,抄写给2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童。
写作指导:鲁迅批语的含义是:写文章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写记叙文,可以讲一个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或者富有主见)的人的故事。如果写议论文,可联系现实,批评动辄引用名言警句的弊病,倡导“以手写心”的优良文风: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论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也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这段评语:虽然论文中的个人创造太少,但鲁迅仍然给了90分。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但也可以认为是鲁迅对这篇论文的价值的肯定,论文的价值来自于罗素,也来自于许广平的搜集整理。
例文
为编辑型作家发声
许广平谈罗素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甚少,却依然取得了高分,可见鲁迅认为许广平在整合、编辑材料方面并不逊色于那些大篇议论的“创新型作家”。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大都对“七分引用、三分议论”的文童嗤之以鼻,不分青红皂白地安上一个“抄袭、没有价值”的帽子,让那些编辑型作家好生委屈。
当代文学正在抛弃对编辑型作家的重视。
在我看来,对于编辑型作家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文学”兴起后,人们日益膨胀的对古代文化的逆反心理。
古人认为越古越好,老祖宗的话引用过来才算正统文章。名头响当当的《史记》大量引用《左传》等史书,“太史公日”的部分实在太少。但这部“85分引用,3分议论,2分文采”的编辑型史书却在历朝历代被捧得高之又高。可见古代编辑型作家的地位。
然而到了近现代,新学之风一开,“创新”的旗子便立了起来。作家被强硬地施以“抛弃引用,创造新意”的任务。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看见“老的东西”就打,唯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才算有价值的心理了。古人引用了几千年的典籍,我偏不用;古人汇总的诗词经典,我偏看不上。这种逆反心理,说白了仍是对当下的文学不自信,感到承古难以超越,唯有创新的才能有成就。与一些“创新型作家”的浮躁功利相比,“编辑型作家”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沉默与埋头钻研,在这场竞争中占不了上风。
汇编类作品当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非也。汇编类作品仍是作家的惨淡经营。凭借二战采访实录获得诺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花费数十年走访民间,收集材料,又花了漫长的时间筛选编订,最终成就了诺奖。这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付出大量心血的作家的尊重,
此外,编辑类作家对于文学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是他们将杂乱的文学碎片集中、整合,让文学史显得分类明确,阶段清晰,他们勾勒出文学的发展,建立合理的文学体系,让往者可谏,来者可追。他们将四处搜集来的文学之砖砌成坚实的宫殿,让文学拥有容身之所。
在整个文学长流中,这编辑型作家贡献的“5分”,对于文学的永葆青春,仍有定鼎之功。
评点:标题的“编辑”扣住材料,“作家”点明话题范围,“为„„发声”表明了立场语言精妙,“依然”“逊色”“嗤之以鼻”“不分青红皂白”“委屈”等词语恰到好处 从个人f 出和成果价值两个方、面谈编辑型作家值得肯定之处,条理清晰
材料作文“真正的力量”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个片段。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作文材料,材料的关键词是“真正的力量”,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呢?真正的力量不是武力征伐、制裁杀戮,国王的制怒、宽容、宽恕才是真正的力量: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明乎此,也就抓住了中心立意.
例文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龙应台说:“我在车站对面等车时看到人们过马路时一张张杀气腾腾的脸,这使我惊讶,是什么使这个城市充满这暴戾与浮躁?”相信我们都有同感,这是当代人们的共同现状。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蔓延呢?
当今社会,物质的享受已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那颗沉静的心灵被埋没,躁动的心绪日益增长,最终物欲将清静的心熏得漆黑。车马喧嚣,道路阻塞,这无一不引起人们的情绪化,使得他们在心情极坏时无法按捺自己的冲动,做出伤人伤己的举动,正是因为如此,“路怒症”患者,“垃圾人”才纷纷出现于社会。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
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力量不是杀伐、暴怒、责骂,而是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心境去感染他人。
真正的力量,是豁达的胸襟。
这一点,古人早已为我们证明。廉颇因瞧不起蔺相如以三寸之舌谋得官职而辱骂他,相如得闻消息后,每次一看到他就引车避匿,大家都说相如畏惧廉颇,但相如却以国事为先。就是因为他博大的胸怀才使得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心胸有多狭窄,也就避免了将相不和的局面,成就了“刎颈之交”的佳话。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不好,时常愤怒,那又有什么内涵可言?我深深地为那位被“热油浇头”的女顾客感到悲愤,为何建议不被接受,反而受到了伤害,我也不明白,那位服务员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怨气。“冲动是魔鬼”,这句话我们人人都懂,但每次冲动时,却都忘了,就如韩寒所言:“我们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只需要看他面对特殊局势时的行为。而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正是那份来自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又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你冲动到不能自抑?
请记住,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我们都应极力保持一颗宽容豁达的心,为如意之事而手舞足蹈,为不顺的事而忍让,清风则自来。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推进,首先引用龙应台的名言,引出话题,提出观点,接下来深入挖掘,分析真正的力量的拳质,引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主题,最后发出号召,提出保持一个宽容豁达之心的重要性。文章紧扣材料,思考深入,以情驭理,情理交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 (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踏着生活的节拍,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融入时尚元素,与高科技无缝对接。穿行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心灵撞击怦然有声。这是2016年高考作文浙江卷命题给人的总体印象。面对这样的作文题,在素材的运用上,我们也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向外发散,捕捉人与生活、时代与生活、科技与生活等多重素材,大胆而有个性地进行表达。
就人与生活而言,有人追求喧闹的生活,有人追求宁静的生活;有人追求物质的生活,有人追求精神的生活;有人追求“虚拟”的生活,有人追求真实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方面可选择的素材比如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沈从文的《边城》等,尽可能以自然、质朴、纯净的美景来反衬喧哗、繁杂的世界,在对比中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就时代与生活、科技与生活而言,要真实地呈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素材,如材料中所提供的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众包”“众筹”“低头族”“抢红包”“刷朋友圈”等等,这些素材的内涵指向,要注意其两面性,一方面“虚拟”现实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在列举这些素材的时候,要注意在对比中分析,强化思辨意识。
此外,还要注意搜集一些名言素材,有思想的名言素材,会使文章更有深度。如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就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再如卢梭的名言“原始社会最美好”,也从某个角度写出了对自由、纯朴与宁静的追求。又如《菜根谭》里的名言“世人被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花迎乌笑,静心焉尔矣”,则阐明留守心灵纯净,保持内心世界真实的重要性。“引经据典”的名言使用,不但是考生深度思考的表现,更为文章增添文采,体现人文素养的积淀。
得素材者得作文,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做到广采博收,就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对症下药,恰到好处,与观点有机融合,收到最好的运用效果。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段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程序,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人类在自己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R 、VR 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素材运用亮点1:“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这是最新社会热点素材,时新而具有科技含量,用在这里阐述“虚拟”的重要作用,鲜活而引人入胜。
于是便会有人视VR 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 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那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疾的人,那些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们,在拥有VR 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素材运用亮点2:多角度列举事实,阐述VR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VR 的实用价值和人性价值都在素材中得到体现。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一一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素材运用亮点3:语录素材一一尼尔·波兹曼的名言:“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针见血指出人类沉迷于虚拟的后果,加强了理性论证,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 的帮助下,更好地追求更高的东西,VR 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素材运用亮点4:语录素材一一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为我们善于利用VR 提供了依据。人要不拘泥于物,更要超越事物之上。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阅卷总评:当别人“拥抱”或“远离”虚拟世界时,这篇文章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显得立意高远。文章开篇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指出“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先阐述虚拟的优越性,虚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便利,再阐述“沉迷于虚拟”的种种危害性,从而阐明“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的必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并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充满鼓动性,格调高昂,振奋人心。
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素材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分析:山东卷究其根本是为了突出人生行囊到底该准备哪些东西,是不是有些东西很快就用到就要准备,而有些东西无用就不需要准备了?这里素材选择的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行囊”“准备”“有用的与无用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选择素材,就是准确典型的素材。
1.热点素材
写议论文,可以立足于热点素材。正面的如台湾主播胡一虎牢记父亲“应该多准备一双鞋子”的教诲,让他逐渐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反面的如人生行囊中缺乏原则,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广东省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的行囊中缺乏信仰和底线,不仅大腐特腐,还让其子女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并在国外有产业。在被查前,他还自称廉洁公正。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黑格尔的“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号召性,《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的“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则极具文言性和思想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则切近材料。再如西汉学者戴圣《礼
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均能使论证有力,逻辑严谨。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经典素材,说人之未闻之事,会给入耳目一新的感受。行囊中的有些东西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不代表无用。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七十多岁的老画家黄公望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那个时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富贵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
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人生无彩排,人生不再来,每时每刻都是直播。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此言得之,没有参照,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2:文化名人素材“村上春树”,写他将文学装入行囊,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人物尤其是作家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刺激,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
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素材运用亮点3:文化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鲁迅的例子展开剖析,写他准备纸和笔为行囊为国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鲁迅”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无法重来。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面对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名言,首尾呼应,对“看似无用行囊,却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阅卷总评: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开篇引用名言素材精彩。作者文章开篇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功底,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看似无用的行囊,实则助你走向远方”。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文人物素材典型。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经典作家村上春树和鲁迅的例子,突出他们的“不经意间准备的行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可谓新颖而引人深思。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名人,素材彰显丰富。
3.名言素材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辅之以比喻论证,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语,既首尾呼应,又绝不雷同,在语意递进中写出简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给人启迪。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导写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70分)
命题解读:2016年高考作文上海卷从熟悉的材料人手切入命题,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谁人背后不说人”,对于“评价他人的生活”,不同考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是倡导作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要能够抒发个人独到的体验,讲述自己独到的经历,谈论自己独有的看法。
1.热点素材
这道考题也是在倡导考生选择最新的时事热点进行评论,而历史素材则显得相对很难切中题目的立意所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网络、微博、微信普及,人们对彼此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之而来的评价判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跃。以今年为例,从开年上海女晒年夜饭逃离江西凤凰男,到包贝尔婚礼扔伴娘,再至魏则西命陨莆田系,如果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则思考就会深入且有料,否则容易流于空谈。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从面对他人评价所做出的态度,如杨绛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再如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从怎么评价别人的角度,如王安石《临川文集》中的“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再如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过的“奉承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够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所说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等等。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经典素材,会使文章充满典型、深刻的感觉。那些作家、那些文化名人、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只要符合主旨,就可拿来,如杨绛对他人的评价毫不在意,再如冯骥才对当前别人对传统文化作出不当行为的看法,再如韩春雨对那些热衷于发论文的做法的评判等,都可拿来入文,使文章充满思想性。
口不遮拦,心在克守
现代社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私了与曝光,升温与扩大,每日都在上演。正如此,这也是一个充满评价的时代。面对社会,顺应潮流,我们应明白如何评价:评价,要追求开放不羁,也要懂得克己自律。
素材运用亮点1:运用热点词语作为素材,巧妙结合材料展开,“私了”“曝光”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时代气息。
开放言论,自由评价他人,并没有达到范仲淹那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高度,也
不是那种“是与非而已”的博辩,而是真正地融入生活,站在社会角度自由发挥。
有一个词便特别符合这一点一一接地气。正如美国幽默家哈伯德所说:“思维是无形的,但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一名成功人士,就迎合了这一思想,他就是周立波。
周立波凭借一腔的珠圆玉润,其脱口秀大到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小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包罗甚广。要问为何他如此受大众欢迎,正是因为他有一种“接地气”的风格。广泛评论,不畏开口,这种自由与畅谈我们已经很少会见到了,而我们的内心正需要、向往这种自由。
素材运用亮点2:分析当前娱乐界热点人物“周立波”,写他对别人的评价中肯到位,更能引起人共鸣。联系热点人物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评论自由,不在于此,正如自称“只是一滴清水”的杨绛先生,她一生淡泊宁静,不愿别人来评价她,更不屑于评价他人,她只愿着一件隐身衣,在自己的桃花岛中回忆“我们仨”的点滴甜蜜。她的这种淡泊,源于她内心的充盈,源于她的自信从容。就像她所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确,评价他人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毕竟他人的生活是由他人决定的,我们无须去理会,而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无须听别人的评价。朋友,何不停下来,不去理会别人的生活,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过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素材运用亮点3:经典人物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杨绛的例子展开剖析,写出她面对别人的评价,坦然做自己,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杨绛”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评价社会,评价他人的生活,仅有自由是不够的。摆脱桎梏并不等同于可以恣意妄为。“人的灵魂有两个入口,一是理智,二是意志。”帕斯卡尔的话提醒我们,要凭理智来判断而不是以热血来评价。平静的双眸,溅到了鲜血,却无理性的思想给其降温,就可能使他人和自己受伤。
所以,不要像杰里米·拉克拉森一样喜欢挖苦、随意批判评价别人,口无遮拦,落得被BBC 解雇的下场。要保持对评价的敬畏,如同男人对女人的敬畏,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你不要以为手中握着“自由评论”这柄枪就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你知道如何评价才是正义,什么才是不该说的。言论漫天,如星与暖,如光与炬,不困于世,不囿于人,唯心为引,律以把关。星评影鉴,天地偕航,古皆为是,将也辉煌。
素材运用亮点4:进一步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首尾呼应,并运用外国素材杰里米·拉克拉森因随意评论被BBC 解雇的下场,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阅卷总评:这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有以下几点特色:
1.重点议论抓住热点人物展开。作者重点剖析周立波凭借脱口秀评价他人生活,而这种评论“接地气”,引人共鸣。这也体现了当前热点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魅力。
2.经典人物彰显时代气息。经典人物更具说服力和辩证色彩,考生正是选取了杨绛这一经典人物素材,突出她不轻易评价别人,面对别人的评价也保持坦然的风格。议论辩证,说理色彩浓重。
3.名言素材彰显理论深度。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开头美国幽默家哈伯德的话语意在导入人物素材周立波;中间杨绛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意在结合杨绛素材展开深入分析:结尾帕斯卡尔的哲理名言意在从“怎么评价他人”的角度给人启迪。这些名言引用恰到好处,引人深思。
材料作文“年少与年长”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清之际大师傅山,少年时学赵孟頫书法,后来明亡清兴,傅山仇恨满清,连带对当年屈身事元的赵孟頫不爽起来,就说他极不喜欢赵孟頫,痛恨他书法浅俗无骨。又过些年,傅山心情变了,于是写:“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他到底还是对赵孟颗,重新表达了佩服。
许多人少年时,被语文老师逼着分析词句中心思想,恨极了语文课,连带鲁迅们也遭殃。许多人想起鲁迅先生,便觉得他只写《孔乙己》这么阴暗的小说;想起朱自清先生,就觉得他只有词采华美的《荷塘月色>。要到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重新翻阅,才发觉这老几位的妙处,尤其是朱自清先生《背影》,非有阅历者不能通透。
世上事大多如此。年少气盛,眼光锋锐,却总不免狭窄。到得年长,看得多了,才品回以前没领会的妙处。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材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叙述,一部分议论。叙述的部分又分成两节,
第一节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傅山少年时不喜赵孟頫,多年后,对赵孟頫“重新表达了佩服”。
第二节概述了许多人少年时不喜鲁迅和朱自清,多年后“才发觉这老几位的妙处”。两节的意思相同:年少时和年长后对同一个人的看法大相径庭。尤其要注意这部分结尾处的这句话
“非有阅历者不能通透”,这句话揭示了看法变化的原因——“阅历”。
材料的第二部分是第4段,直接点明上述文字的寓意:年少时看人看事眼光“狭窄”,即看法片面、偏激、肤浅甚至错误;年长后,有了阅历,便品出了年少时没领会的“妙处”,看法也变得更加全面、客观、透彻。综合这两部分,作文的立意需围绕着“阅历与见解”来确定。
角度一:可写成记叙文,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年少时对某个人(如父亲、母亲、老师等)是不认同的、排斥的,成年后经历的事情多了,理解了当初他们的良苦用心。
选材小贴士:虽然是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不要单纯以“成长”为话题,而是以“阅历和见解”为话题,也就是说,在写成长故事时,应该突出表现“阅历”的增长对一个人“见解”的影响。侧重点要把握好,不要偏离“阅历与见解”这一范围。
角度二:写成议论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年少时“锋锐”“狭窄”,年长后“品回以前没领会的妙处”。
选材小贴士:论据是议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依据,恰当的论据才能支撑起文章的论点,所以论据的选择非常重要。命题材料中提及的傅山、鲁迅、朱自清,只能作为引子使用,可以据此引出文章的论点,但是不能作为论据。以命题材料充作论据,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不过我们可以依据“相似原则”,选取与命题材料“相似”的素材作论据。
角度三:阅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见解,使其对人和事的看法更加通透,达观、全面。 选材小贴士:角度三比之角度二,本质是相同的,但是具体写作时侧重点不同。相比角度二,角度三倾向于综合谈阅历对一个人见解的影响,除了选取合适的事例加以证明外,还要注意分析阅历为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见解,阅历不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世事的积淀,所谓见多识广,经历的多了,见识的也多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会更加全面、深刻、透彻„„
经典素材
雷诺阿的转变
1863年,雷诺阿和莫奈在巴黎,不晓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不朽的传说,只是安心过穷日子,画画。雷诺阿在画院里,被逼着临摹了许多安格尔,于是生厌恶心,连带讨厌安格尔推崇的拉斐尔,讨厌学院派规整的素描和线条。
十三年后,雷诺阿完成了传奇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只动色彩,不勾轮廓。又六年后,莫奈去了诺曼底,而雷诺阿终于去了趟意大利,看到了拉斐尔的原作。41岁的他,忽然幡然醒悟,觉得自己一直误会了拉斐尔。从1882年开始,雷诺阿开始用线条作画了。
素材点拨:雷诺阿由讨厌拉斐尔到豁然醒悟,由作画时只动色彩不勾轮廓到开始用线条
作画,这种转变,与他阅历的增长有直接关系,阅历使得他对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他的画风。岁月就像一把刻刀,将人一刀刀雕琢,我们每个人都是岁月的作品。
人物素材
齐秦被父亲关禁闭
齐秦初中时交了坏朋友,学会了抽烟喝酒,喝了酒以后就去店家闹事,后来被警察抓走上了少年法庭,被关进少年感化院,在里面待了三年半。齐秦从感化院出来,原以为已经获得自由,却未曾想到父亲竟然将他关在家里一年之久,还对他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听广播、写小楷、读古书„„
当时的齐秦十分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甚至恨他再一次禁锢了自己的自由。直到自己为人父后,才开始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齐秦说,当时恨透了这种规律又无聊的生活,但是现在想想,那是他读书最多的一段日子,对后来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素材点拨: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自己也做了父母,为养育孩子付出了诸多心血,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所以才恍然懂得,当初父母在自己身上也同样付出了那么多。阅历是最好的老师,促人成长,使人成熟,懂得感恩与珍惜。
名言素材
狂妄者往往有点才气,但无知,因无知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这一点才气。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阅历常能把它治愈。 一一周国平《智慧与人生》
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一一毕淑敏《孝心无价》
素材点拨:阅历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因为年轻而在性格上形成的狂妄、急躁、偏狭。在岁月里修炼,当我们把自己修炼成为一道明亮而不耀眼的光束,我们就真正变得成熟起来。
与你走过的日子
少年傅山对赵孟頫的不爽,自有其理由,大家可以理解他的年轻气盛;少年学生疑惧周树人,也有其依据,人们能够体会他们的艰难苦恨:年少的孩子读不懂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景,也能够感受他们的青春稚嫩。然而,当岁月的风霜将你的稚嫩磨砺成熟时,你便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认识,甚至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哦,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原来都可以改变我们的短视与浅陋,甚至磨砺我们的锋锐与尖芒。与时光一起走过的日子、与见识一起走过的日子,把渐渐丰富的阅历写进了人生的履历中。
谁没有过年少时的气盛?谁又能摒却偏狭固陋的一时逞能?我们允许有年少的自傲,允
许少年释放自我的豪情,因为,他们与日月同行的心智在慢慢长大,于是,当少年雷诺阿对拉斐尔的厌恶在他人到中年后忽然幡然时,他对拉斐尔已然充满了虔诚的敬意。这是岁月与之一同成长的结果,是阅历对他心理与思想的催熟。雷诺阿怀揣敬意地用拉斐尔倡导的线条作画,他的艺术世界从此更加开阔,世界艺术的宝库中也因此而增加了新的瑰宝。
忽然想到周国平的一句话:“狂妄者往往有点才气,但无知,因无知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这一点才气。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阅历常能把它治愈。”狂妄未尝不好,因为它的前提是有点才气,正是因为这点才气,在岁月的河流中,慢慢成长为一种自我醒悟、渐趋成熟的品质。因此,我们不必为少年的狂妄而叹惋,也不必为少年的偏执而生气。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曾经谈自己的读书经历,从少年到老年,比之甚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与月之关系,随着时光的推移变得如此天衣无缝,甚至分不清哪里是我哪里是月。
时间治愈了少年的浅薄,熨平了少年的狂狷,却拓宽了人的心胸,那些读过的一本又一本的书,那些经历的一场又一场的事,那些赏过的一处又一处的景,仿佛浸透血液中的一个又一个离子,把你的锋锐潜藏,把你的偏狭撑宽,把你的短视无限延长。
与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成长为一树鲜花,然后结出满树果实,芬芳于世间。
点评:一篇情理俱佳、文质皆美的文章。行文开阖自如,开首概括材料,进而摆明观点,然后谈古论今,言中话外,或征引,或简析,丝丝入扣,钩连紧密,运思巧妙却不露痕迹。结尾言简意丰,点明题目,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成长”重申主旨,“鲜花”“果实”形象而具体地阐释了成长的过程,“世间”一语,饱含着人间共同的情味,使文章突出了小情调而进入了大主题。语言优美,既体现较为深厚的文言功底,也能反映出驾驭修辞的能力,灵活运用词语使文章富有灵动的美。
材料作文“立志改变”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刘墉在《一条路》中写道:我隔了一年到一个山地部落去,发现整个部落包括生活、思想、景观完全改变了,使我大吃一惊。原因是通往部落的小山路改成柏油路,汽车可以到达,汽车一来,什么都变了。路一改,整个社会都改了。路一变,人心也整个变了。
一个世界的改变有时是因为铺了一条新路,因此世界是可破可立的。
一个人的命何尝不是如此,立志改走一条路,命也就整个改了。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角度,
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名师题解:写好这篇作文,首先是全面理解材料。第一段材料是讲一条路的改变带来了山地部落的改变及其原因:山路变为柏油路,于是汽车能来到,于是社会改变,人心也改变。二三两段是由此引申的感悟:一条新路可以带来世界的改变;改走一条新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其次,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两句话来立意。因此,写作此文要围绕“改变路”与“改变世界”或者“改走一条路”与“改变命运”去生发、拓展、引申。“改变”必须是文章体现内容、表情达意的着眼点、落脚点。
角度一:“改变路”就能“改变世界”。材料中的“山地部落”社会的改变,人心的改变,是源于原来的山路变为了柏油路。联系现实生活,高速公路代替了一般公路,不是带来了交通的革命性变化吗?当人类开辟走向太空之路,宇宙飞船成功升天,不是带来了科技领域的飞跃发展吗?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开辟的一些新路,进而改变世界的真实个例,来摆事实,讲道理。比如,时下“快速”的蓬勃发展,带给了人们怎样的便捷。电子商务的兴起、网店的兴起,在商界又带来怎样的革命性的变化。
角度二:“改走一条路”就能“一个人改变命运”。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变,变则通。走在人生路上,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已走入死胡同,何不及时转身,另辟蹊径,也许就能走出一片天。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人与事来说理,还可以选择名言佳句来增强说服力。比如刘墉在做节目主持人极为成功的时候及时停下来,从事写作,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一位备受读者喜欢的作家。
角度三:微小的改变能带来巨大的变化。改一条小山路,变一个世界。细微的改变足以成就许多,也能毁灭许多。比如,商家在手机上增加网络功能,就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需要学生留心现实生活,许多创新发明的产生其实就是从细微处着力。比如,从收音机、录音机的发明到收录机的发明。
高分素材:
人物素材:
鲁迅先生最初是想做一名医生,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人,但是现实中的国民的麻木触动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
素材点拨:这则人物素材可以供同学们用在写“改走一条路”就能“一个人改变命运”
的立意。鲁迅先生之所以改走人生之路,不是源于个人的考量,而是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投笔从戎也不是从小我出发,而是考虑民族需要。同学们在运用素材时,不能简单照搬,要能扣住论点做深度剖析,说理才透彻。
名言素材:
没有能力去摘月亮的时候,我们便去摘果子吧。 一一三毛
素材点拨:三毛的这则名言可以用来论述为何而改变。我们做事需要量力而行,如果理性审视自己没有能力走这条路,其实大可及时转身,找准自己的优势,走出人生的精彩。杨振宁放弃实验物理研究,改为理论物理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素材:
江南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为了自己的浓厚兴趣,毅然改变人生道路,改走文学之路,成为了优秀作家。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以论述尊重兴趣、改路而行,演绎人生的精彩。“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江南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人生路,从此有了别样的精彩。这是不少优秀者的成功之道。
改变之芽,发于角落之处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万物的质变,是由无数细微的量变累积而成。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千差万别,探其源头,有时却只是毫厘之差,重点在于人生路上关键的那几步路如何走完。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地部落的改变,有时不需要多么伟大的建造规划,不需要耗费多么大的财力物力,只需要一条路,一条通往部落的柏油路。
改变之芽,往往发于角落之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确太难,但是改变自己却很简单。且先将改变之芽,种于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中。
看《中国合伙人》,惊艳于其中一句:“最大的骗子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辜鸿铭却做到了这点。他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在异国他乡中成长,本可以做一个翩翩公子、博学绅士,但他毅然回国时,已将改变之芽种于心底,注定走上捍卫东方文化这条血泪铺就之路。当他深切关注中国这片土地时,已是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人生路,随之而来的,是命运的殊途。他留长辫不顾满堂学生的嘲笑,他痛斥西方无知学者,最终使得西方人发出肺腑之叹“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那一步,为自己换来的是留名千古。
人生中处处充满未知与变数,改变之芽也许一不留意,长在了错误的土壤。何不将它摘下耐心培植,漫漫人生路,得失总要经时间沉淀才看得清楚。
胡歌2006年在一场车祸中与死神擦肩,容颜大改。彼时名噪一时的当红小生却接受这株噩梦的改变之芽,决心从飞来横祸中走出,而这一步,使他完成了实力派演员的蜕变,历经生死的一瞬为他此后的艺术生命增添厚重的砝码。只有当你走过一段路后回首,才会发现当初的一个改变,使人生轨迹偏离,得失显而易见。
改变之芽种于心后,才有可能长遍世界。
一个叫破山的和尚,在大军围城时,为了让李定国放下手中的屠刀,轻松将肉块放于口中,笑道“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破山踏出改变的一步,固然痛苦,却换未了百万生灵的和平安宁。
世界是可破可立的,改变之芽发生角落之处,不如摘下它,先植于心,再种于世界。 点评:本文题目妙用比喻,形象生动,论述严密,论证有力。紧扣论点,借助引证法、例证法,条分缕析,有力地阐述了论点。在使用素材时,选择了辜鸿铭、胡歌等人物素材,既有经典素材,又有鲜活素材,选例典型。引用柳青的名言、《中国合伙人》的经典台词做理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17届高考语文作文导写
材料作文“看雨的向往”导写 . ...................................................................................................... 1
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 ...................................................................................................................... 2
材料作文“‘联名信’反映人情监考判分”导写 . ........................................................................ 3
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 .................................................................................................................. 3
材料作文“85分给罗素”导写 . ..................................................................................................... 4
为编辑型作家发声 . .......................................................................................................................... 5
材料作文“真正的力量”导写 . ...................................................................................................... 6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 ...................................................................................................................... 6
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导写 . ............................................................................................. 7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 .............................................................................................................. 8
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素材运用 . ................................................................................... 10
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 ................................................................................................ 11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导写 . ................................................................................... 12
口不遮拦,心在克守 . .................................................................................................................... 13
材料作文“年少与年长”导写 . .................................................................................................... 15
与你走过的日子 . ............................................................................................................................ 17
材料作文“立志改变”导写 . ........................................................................................................ 18
改变之芽,发于角落之处 . ............................................................................................................ 20
材料作文“看雨的向往”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首歌里唱道:“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有人认为:“看雨不一定非得去台北,其实,你我屋檐下就有雨。”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材料中的“雨景”当然有其特殊的寓意,根据材料的表述,它可以被理解为对我们有吸引力的美好事物,联系我们自身的学习生活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美好的亲情、友情、愿望、理想、渴望得到的某个具体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一切有价值的美好东西。 如果依据“到台北看雨”来立意,我们可以这样立意:“距离产生美”“远方的景物更有
吸引力”,或是联系某一具体内容诸如理想、目标等来谈其对自己的引领作用及其他感悟;如果依据“欣赏屋檐下的雨”来立意,可以谈论“美景就在身边”“驻足身边的美好”“感悟亲情”“珍视当下”等等;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立论,论述“享受不同的关„‘时时感悟美”的道理。
例文
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余秋雨说过:“驻足高峰,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阳光和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曾经熟谙的每一条小溪,每一朵云彩,都是路途中不可缺少的美。
夜风透过纱窗吹进这个不大不小的屋子,月光投下的白幕依然清晰地铺满房间,我迟迟不能入睡,起身,冥想,最终还是打开了窗。吹着潮湿的晚风,回想起熟悉的地方。
熟悉的老街。不知陪伴了我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老街,看着我从幼儿园读到初中,最后默默地看着我离开到更远的地方去学习。记忆中的老街总是那么干净整洁,两旁的梧桐树总是沙沙作响,洋溢着永不褪去的朝气。熟悉的老街通向许多地方,早早晚晚,川流不息。可我总爱在去留的途中端详这条老街,熟悉的灯盏安静地站立在老地方,有时还会有雨水打在老街的身上,我就会静静聆听夜晚中它沉重的呼吸。无数个日夜,老街陪我走了又走,停了又停,最是那谙熟的每寸土地,让我难以释怀。
熟悉的清潭。小时候的我对你是敬畏的吧,从小听说你的身体里有专吃不听话小孩儿的巨龙,觉得你很可怕,可我却总爱在远处调皮地望着你。还记得第一次和小伙伴们一起悄悄靠近你的感觉,光着脚丫第一次碰你时带给我深入骨髓的清凉。现在的我慢慢长大,已经读懂你于日月山川中不变的灵魂和心境,第一次用生命与你面对面对话。你在苍老,而我却在成长。我熟悉你每一条溪流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水汽,最是熟悉,让我无法忘怀。
而当我打开窗户看着这个陌生的城市,看见一颗颗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心脏,听到不远处传来工厂的轰轰作响声,闻着潮湿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腐烂和城市味道时,我才会在月光中追寻你的身影,在空中构想你的风骨,于每一寸呼吸中吐纳你熟悉的味道。两年前为了学习,被迫离开了你,可到现在内心依然不能够平静,每次想到你,心中都有不可言说的悲苦与难舍。我想就算台北的雨再怎么好看,也不如这屋檐下的雨来的宁静和安详吧。
走,跟我一起回到故乡,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
评点 :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倾吐了对故乡浓郁的情思,这
种情思被作者深情地注入到自己熟悉的老街与清潭之中,因而并不显得虚无缥缈与难以捉摸 文章很自然地借助于对故乡风物的描写,传达出对故乡的情谊以及“熟悉的地方最是风景”这一主旨
材料作文“‘联名信’反映人情监考判分”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高中校长收到自称“诚实守信、好学上进”的初中生的联名信,信中反映最近举行的中招体育和理化生实验测试中的人情监考与人情判分现象,他们说“听到了太多同学家长托人找关系打招呼走后门的事”,也“目睹了一些同场次考生获得人情分的现实”,进而表现出对中招升学和未来进入高中按成绩分班的担忧。校长收到信后,将联名信“贴”到学校领导微信工作群里,从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假如你是校长微信工作群中的一员,请针对联名信的内容、写作和呈递表现出来的学生意识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文题要求针对“学生意识”进行思考,表达看法,实际上等于限定了文体,即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在论证,论证时可选择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件,摆现象,析危害,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如聚焦于学生公平意识时,可以摆出中国特色的人情现象:编织关系网,寻求关系网,疏通关系网,依附关系网„„可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因素,有社会大气候问题,有人们思想意识问题,有教育监督不到位问题,有制度漏洞问题„„
可以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角度,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如倡导尚德、遵法、依规的价值理念,强化人们的公平公正意识,加强权力监督,进行制度改革,健全刚性的法律制度等二
例文
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亲爱的孩子们:
作为校长微信工作群的一员,我由衷地为你们的学生意识与公平精神“点赞”,也为中招的人情泛滥与公平缺失汗颜。但我们坚信: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诚然,当下“人情、关系、招呼、后门”的暗箱操作仍毒害着教育事业。公平偏离正道,人情肆意横行,使成绩虚假,学生才能埋没,导致教育“百年大害”!
强劲的时代潮流必将冲散积重难返的人情风。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情在公平面前,终将败为下风,我们的社会定会风清气正。
健全的制度必将打破根深蒂固的关系网。钳制教育公平发展的现象难再长存,公平的巨轮有法律制度保驾护航。着眼2016年的高考,“作弊入刑”这一铁腕制度令考风考纪肃然一清。法网恢恢,制度谨严,法律的枷锁必然使人情无法肆意横行;法律的利剑必然使人情终被斩草除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社会的朗朗乾坤下,违法者必将受至0严厉的制裁,无处遁逃。试想,法律与制度的双重护卫下,招生考试中还有谁愿铤而走险?还有谁敢铤而走险?人情,必然为公正让路。
青少年一代的觉醒给社会带来公平的阳光。细思你们的担忧,回想你们的行为,我不禁再度为你们鼓掌。防止人情危害蔓延的最佳途径便是人人心中树立起公平意识;而作为青少年一代,你们用“联名信”展现了学生意识的觉醒。关注社会现实,针砭身边弊事,积极寻找方法,解决公平问题。如此行为,正是社会的曙光。当你们成长为世界的主人,行走于公平的正道上时,人情必将让路!
在此,作为学校工作人员,我谨代表学校郑重承诺:我校将坚决抵制人情造假,对入校新生二次考核,保证公平公正。也请同学们坚信:公平乃正道,人情终让路。
祝
学业进步!
××高中:×××
2016年6月18日
评点:文章重点分析问题,着力回答“为什么” 作者针对“联名信”中所反映的“人情”问题,分别从时代潮流、制度建设、青年一代觉醒三个层面深入论证中心论点,三个层面,有宏观有微观,有大气候有小气候,有外因有内因,角度不同但指向一致,显示出极强的思辨性与深刻性。
材料作文“85分给罗素”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撰文回忆:上世纪20年代,许广平就读于北京女师大时,曾写了篇论述罗素(欧洲著名思想家、作家)的论文,请鲁迅先生批阅。鲁迅看后写了如下评语:拟给90分,其中85分给罗素,你的几句议论给3分,抄写给2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童。
写作指导:鲁迅批语的含义是:写文章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写记叙文,可以讲一个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或者富有主见)的人的故事。如果写议论文,可联系现实,批评动辄引用名言警句的弊病,倡导“以手写心”的优良文风: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论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也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这段评语:虽然论文中的个人创造太少,但鲁迅仍然给了90分。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但也可以认为是鲁迅对这篇论文的价值的肯定,论文的价值来自于罗素,也来自于许广平的搜集整理。
例文
为编辑型作家发声
许广平谈罗素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甚少,却依然取得了高分,可见鲁迅认为许广平在整合、编辑材料方面并不逊色于那些大篇议论的“创新型作家”。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大都对“七分引用、三分议论”的文童嗤之以鼻,不分青红皂白地安上一个“抄袭、没有价值”的帽子,让那些编辑型作家好生委屈。
当代文学正在抛弃对编辑型作家的重视。
在我看来,对于编辑型作家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文学”兴起后,人们日益膨胀的对古代文化的逆反心理。
古人认为越古越好,老祖宗的话引用过来才算正统文章。名头响当当的《史记》大量引用《左传》等史书,“太史公日”的部分实在太少。但这部“85分引用,3分议论,2分文采”的编辑型史书却在历朝历代被捧得高之又高。可见古代编辑型作家的地位。
然而到了近现代,新学之风一开,“创新”的旗子便立了起来。作家被强硬地施以“抛弃引用,创造新意”的任务。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看见“老的东西”就打,唯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才算有价值的心理了。古人引用了几千年的典籍,我偏不用;古人汇总的诗词经典,我偏看不上。这种逆反心理,说白了仍是对当下的文学不自信,感到承古难以超越,唯有创新的才能有成就。与一些“创新型作家”的浮躁功利相比,“编辑型作家”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沉默与埋头钻研,在这场竞争中占不了上风。
汇编类作品当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非也。汇编类作品仍是作家的惨淡经营。凭借二战采访实录获得诺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花费数十年走访民间,收集材料,又花了漫长的时间筛选编订,最终成就了诺奖。这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付出大量心血的作家的尊重,
此外,编辑类作家对于文学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是他们将杂乱的文学碎片集中、整合,让文学史显得分类明确,阶段清晰,他们勾勒出文学的发展,建立合理的文学体系,让往者可谏,来者可追。他们将四处搜集来的文学之砖砌成坚实的宫殿,让文学拥有容身之所。
在整个文学长流中,这编辑型作家贡献的“5分”,对于文学的永葆青春,仍有定鼎之功。
评点:标题的“编辑”扣住材料,“作家”点明话题范围,“为„„发声”表明了立场语言精妙,“依然”“逊色”“嗤之以鼻”“不分青红皂白”“委屈”等词语恰到好处 从个人f 出和成果价值两个方、面谈编辑型作家值得肯定之处,条理清晰
材料作文“真正的力量”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个片段。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作文材料,材料的关键词是“真正的力量”,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呢?真正的力量不是武力征伐、制裁杀戮,国王的制怒、宽容、宽恕才是真正的力量: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明乎此,也就抓住了中心立意.
例文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龙应台说:“我在车站对面等车时看到人们过马路时一张张杀气腾腾的脸,这使我惊讶,是什么使这个城市充满这暴戾与浮躁?”相信我们都有同感,这是当代人们的共同现状。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蔓延呢?
当今社会,物质的享受已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那颗沉静的心灵被埋没,躁动的心绪日益增长,最终物欲将清静的心熏得漆黑。车马喧嚣,道路阻塞,这无一不引起人们的情绪化,使得他们在心情极坏时无法按捺自己的冲动,做出伤人伤己的举动,正是因为如此,“路怒症”患者,“垃圾人”才纷纷出现于社会。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
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力量不是杀伐、暴怒、责骂,而是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用自己的心境去感染他人。
真正的力量,是豁达的胸襟。
这一点,古人早已为我们证明。廉颇因瞧不起蔺相如以三寸之舌谋得官职而辱骂他,相如得闻消息后,每次一看到他就引车避匿,大家都说相如畏惧廉颇,但相如却以国事为先。就是因为他博大的胸怀才使得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心胸有多狭窄,也就避免了将相不和的局面,成就了“刎颈之交”的佳话。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不好,时常愤怒,那又有什么内涵可言?我深深地为那位被“热油浇头”的女顾客感到悲愤,为何建议不被接受,反而受到了伤害,我也不明白,那位服务员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怨气。“冲动是魔鬼”,这句话我们人人都懂,但每次冲动时,却都忘了,就如韩寒所言:“我们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只需要看他面对特殊局势时的行为。而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正是那份来自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又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你冲动到不能自抑?
请记住,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我们都应极力保持一颗宽容豁达的心,为如意之事而手舞足蹈,为不顺的事而忍让,清风则自来。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推进,首先引用龙应台的名言,引出话题,提出观点,接下来深入挖掘,分析真正的力量的拳质,引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主题,最后发出号召,提出保持一个宽容豁达之心的重要性。文章紧扣材料,思考深入,以情驭理,情理交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 (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踏着生活的节拍,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融入时尚元素,与高科技无缝对接。穿行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心灵撞击怦然有声。这是2016年高考作文浙江卷命题给人的总体印象。面对这样的作文题,在素材的运用上,我们也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向外发散,捕捉人与生活、时代与生活、科技与生活等多重素材,大胆而有个性地进行表达。
就人与生活而言,有人追求喧闹的生活,有人追求宁静的生活;有人追求物质的生活,有人追求精神的生活;有人追求“虚拟”的生活,有人追求真实的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方面可选择的素材比如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沈从文的《边城》等,尽可能以自然、质朴、纯净的美景来反衬喧哗、繁杂的世界,在对比中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就时代与生活、科技与生活而言,要真实地呈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素材,如材料中所提供的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众包”“众筹”“低头族”“抢红包”“刷朋友圈”等等,这些素材的内涵指向,要注意其两面性,一方面“虚拟”现实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在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在列举这些素材的时候,要注意在对比中分析,强化思辨意识。
此外,还要注意搜集一些名言素材,有思想的名言素材,会使文章更有深度。如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就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再如卢梭的名言“原始社会最美好”,也从某个角度写出了对自由、纯朴与宁静的追求。又如《菜根谭》里的名言“世人被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花迎乌笑,静心焉尔矣”,则阐明留守心灵纯净,保持内心世界真实的重要性。“引经据典”的名言使用,不但是考生深度思考的表现,更为文章增添文采,体现人文素养的积淀。
得素材者得作文,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做到广采博收,就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对症下药,恰到好处,与观点有机融合,收到最好的运用效果。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段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程序,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人类在自己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R 、VR 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素材运用亮点1:“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这是最新社会热点素材,时新而具有科技含量,用在这里阐述“虚拟”的重要作用,鲜活而引人入胜。
于是便会有人视VR 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 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那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疾的人,那些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们,在拥有VR 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素材运用亮点2:多角度列举事实,阐述VR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VR 的实用价值和人性价值都在素材中得到体现。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一一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素材运用亮点3:语录素材一一尼尔·波兹曼的名言:“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针见血指出人类沉迷于虚拟的后果,加强了理性论证,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 的帮助下,更好地追求更高的东西,VR 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素材运用亮点4:语录素材一一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为我们善于利用VR 提供了依据。人要不拘泥于物,更要超越事物之上。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阅卷总评:当别人“拥抱”或“远离”虚拟世界时,这篇文章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显得立意高远。文章开篇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指出“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先阐述虚拟的优越性,虚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便利,再阐述“沉迷于虚拟”的种种危害性,从而阐明“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的必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并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充满鼓动性,格调高昂,振奋人心。
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素材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分析:山东卷究其根本是为了突出人生行囊到底该准备哪些东西,是不是有些东西很快就用到就要准备,而有些东西无用就不需要准备了?这里素材选择的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行囊”“准备”“有用的与无用的”。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选择素材,就是准确典型的素材。
1.热点素材
写议论文,可以立足于热点素材。正面的如台湾主播胡一虎牢记父亲“应该多准备一双鞋子”的教诲,让他逐渐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杨绛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反面的如人生行囊中缺乏原则,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广东省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的行囊中缺乏信仰和底线,不仅大腐特腐,还让其子女加入澳大利亚国籍,并在国外有产业。在被查前,他还自称廉洁公正。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黑格尔的“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号召性,《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的“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则极具文言性和思想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则切近材料。再如西汉学者戴圣《礼
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等,均能使论证有力,逻辑严谨。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经典素材,说人之未闻之事,会给入耳目一新的感受。行囊中的有些东西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不代表无用。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七十多岁的老画家黄公望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那个时代的“城里人”也都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多少功名富贵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文化的“无用之有用”。
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高晓松有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诚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行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但这种不可预知正是人生魅力所在。人生无彩排,人生不再来,每时每刻都是直播。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不存在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米兰·昆德拉说过:“人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此言得之,没有参照,没有彩排,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背上那未知的行囊,向着远方奔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他只是在一天下午“喝着啤酒,惬意地看着棒球赛”时突然想到“好吧,就去写小说吧”,才开始了写作之旅,他凭借着自己的《且听风吟》获得新人群像奖,从此名声大噪,终成一代文学巨匠。他将文学装入行囊,陪伴他走向远方。
素材运用亮点2:文化名人素材“村上春树”,写他将文学装入行囊,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人物尤其是作家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呐喊过也彷徨过,但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救中国,他去仙台学医,因为偶然的刺激,他终于放下手术刀,拿起纸和笔,成为中国人灵魂最尖锐的解剖者。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
他一样获得更为光辉的战绩。因为偶然,鲁迅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立了超人的殊勋。
素材运用亮点3:文化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鲁迅的例子展开剖析,写他准备纸和笔为行囊为国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鲁迅”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人生恰似一张单程车票,充满随机,无法重来。人生也类似由狂人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面对那未知的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唐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努力拼搏,背上那未知的背包,奋力向前。
行囊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的不确定性,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人生近乎严重缺页的书,很难称其为一部,却仅此一部。”但正是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我们也会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干劲,因为一切未知,前方总会有美好在等着你。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名言,首尾呼应,对“看似无用行囊,却助你走向远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背起行囊,上路吧。看似无用的行囊,助你走向远方。
阅卷总评: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开篇引用名言素材精彩。作者文章开篇引用高晓松的名言,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阅读功底,由此引出中心论点,“看似无用的行囊,实则助你走向远方”。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2.正文人物素材典型。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经典作家村上春树和鲁迅的例子,突出他们的“不经意间准备的行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可谓新颖而引人深思。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名人,素材彰显丰富。
3.名言素材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结尾辅之以比喻论证,进一步引用芥川龙之介的话语,既首尾呼应,又绝不雷同,在语意递进中写出简单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给人启迪。
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导写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70分)
命题解读:2016年高考作文上海卷从熟悉的材料人手切入命题,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谁人背后不说人”,对于“评价他人的生活”,不同考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是倡导作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要能够抒发个人独到的体验,讲述自己独到的经历,谈论自己独有的看法。
1.热点素材
这道考题也是在倡导考生选择最新的时事热点进行评论,而历史素材则显得相对很难切中题目的立意所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网络、微博、微信普及,人们对彼此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之而来的评价判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跃。以今年为例,从开年上海女晒年夜饭逃离江西凤凰男,到包贝尔婚礼扔伴娘,再至魏则西命陨莆田系,如果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则思考就会深入且有料,否则容易流于空谈。
2名言素材
引用名言,能使文章文采斐然或具有思想性。从面对他人评价所做出的态度,如杨绛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再如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从怎么评价别人的角度,如王安石《临川文集》中的“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再如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过的“奉承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够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所说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的品格”,等等。
3.经典素材
选择一些经典素材,会使文章充满典型、深刻的感觉。那些作家、那些文化名人、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只要符合主旨,就可拿来,如杨绛对他人的评价毫不在意,再如冯骥才对当前别人对传统文化作出不当行为的看法,再如韩春雨对那些热衷于发论文的做法的评判等,都可拿来入文,使文章充满思想性。
口不遮拦,心在克守
现代社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私了与曝光,升温与扩大,每日都在上演。正如此,这也是一个充满评价的时代。面对社会,顺应潮流,我们应明白如何评价:评价,要追求开放不羁,也要懂得克己自律。
素材运用亮点1:运用热点词语作为素材,巧妙结合材料展开,“私了”“曝光”这些词语,本身就具有时代气息。
开放言论,自由评价他人,并没有达到范仲淹那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高度,也
不是那种“是与非而已”的博辩,而是真正地融入生活,站在社会角度自由发挥。
有一个词便特别符合这一点一一接地气。正如美国幽默家哈伯德所说:“思维是无形的,但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一名成功人士,就迎合了这一思想,他就是周立波。
周立波凭借一腔的珠圆玉润,其脱口秀大到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小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包罗甚广。要问为何他如此受大众欢迎,正是因为他有一种“接地气”的风格。广泛评论,不畏开口,这种自由与畅谈我们已经很少会见到了,而我们的内心正需要、向往这种自由。
素材运用亮点2:分析当前娱乐界热点人物“周立波”,写他对别人的评价中肯到位,更能引起人共鸣。联系热点人物揭示出写作的中心,这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评论自由,不在于此,正如自称“只是一滴清水”的杨绛先生,她一生淡泊宁静,不愿别人来评价她,更不屑于评价他人,她只愿着一件隐身衣,在自己的桃花岛中回忆“我们仨”的点滴甜蜜。她的这种淡泊,源于她内心的充盈,源于她的自信从容。就像她所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确,评价他人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毕竟他人的生活是由他人决定的,我们无须去理会,而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无须听别人的评价。朋友,何不停下来,不去理会别人的生活,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过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素材运用亮点3:经典人物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杨绛的例子展开剖析,写出她面对别人的评价,坦然做自己,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对“杨绛”这一素材的深入分析,可谓精彩。
评价社会,评价他人的生活,仅有自由是不够的。摆脱桎梏并不等同于可以恣意妄为。“人的灵魂有两个入口,一是理智,二是意志。”帕斯卡尔的话提醒我们,要凭理智来判断而不是以热血来评价。平静的双眸,溅到了鲜血,却无理性的思想给其降温,就可能使他人和自己受伤。
所以,不要像杰里米·拉克拉森一样喜欢挖苦、随意批判评价别人,口无遮拦,落得被BBC 解雇的下场。要保持对评价的敬畏,如同男人对女人的敬畏,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你不要以为手中握着“自由评论”这柄枪就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你知道如何评价才是正义,什么才是不该说的。言论漫天,如星与暖,如光与炬,不困于世,不囿于人,唯心为引,律以把关。星评影鉴,天地偕航,古皆为是,将也辉煌。
素材运用亮点4:进一步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首尾呼应,并运用外国素材杰里米·拉克拉森因随意评论被BBC 解雇的下场,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阅卷总评:这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有以下几点特色:
1.重点议论抓住热点人物展开。作者重点剖析周立波凭借脱口秀评价他人生活,而这种评论“接地气”,引人共鸣。这也体现了当前热点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魅力。
2.经典人物彰显时代气息。经典人物更具说服力和辩证色彩,考生正是选取了杨绛这一经典人物素材,突出她不轻易评价别人,面对别人的评价也保持坦然的风格。议论辩证,说理色彩浓重。
3.名言素材彰显理论深度。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开头美国幽默家哈伯德的话语意在导入人物素材周立波;中间杨绛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意在结合杨绛素材展开深入分析:结尾帕斯卡尔的哲理名言意在从“怎么评价他人”的角度给人启迪。这些名言引用恰到好处,引人深思。
材料作文“年少与年长”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清之际大师傅山,少年时学赵孟頫书法,后来明亡清兴,傅山仇恨满清,连带对当年屈身事元的赵孟頫不爽起来,就说他极不喜欢赵孟頫,痛恨他书法浅俗无骨。又过些年,傅山心情变了,于是写:“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他到底还是对赵孟颗,重新表达了佩服。
许多人少年时,被语文老师逼着分析词句中心思想,恨极了语文课,连带鲁迅们也遭殃。许多人想起鲁迅先生,便觉得他只写《孔乙己》这么阴暗的小说;想起朱自清先生,就觉得他只有词采华美的《荷塘月色>。要到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重新翻阅,才发觉这老几位的妙处,尤其是朱自清先生《背影》,非有阅历者不能通透。
世上事大多如此。年少气盛,眼光锋锐,却总不免狭窄。到得年长,看得多了,才品回以前没领会的妙处。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材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叙述,一部分议论。叙述的部分又分成两节,
第一节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傅山少年时不喜赵孟頫,多年后,对赵孟頫“重新表达了佩服”。
第二节概述了许多人少年时不喜鲁迅和朱自清,多年后“才发觉这老几位的妙处”。两节的意思相同:年少时和年长后对同一个人的看法大相径庭。尤其要注意这部分结尾处的这句话
“非有阅历者不能通透”,这句话揭示了看法变化的原因——“阅历”。
材料的第二部分是第4段,直接点明上述文字的寓意:年少时看人看事眼光“狭窄”,即看法片面、偏激、肤浅甚至错误;年长后,有了阅历,便品出了年少时没领会的“妙处”,看法也变得更加全面、客观、透彻。综合这两部分,作文的立意需围绕着“阅历与见解”来确定。
角度一:可写成记叙文,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年少时对某个人(如父亲、母亲、老师等)是不认同的、排斥的,成年后经历的事情多了,理解了当初他们的良苦用心。
选材小贴士:虽然是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但不要单纯以“成长”为话题,而是以“阅历和见解”为话题,也就是说,在写成长故事时,应该突出表现“阅历”的增长对一个人“见解”的影响。侧重点要把握好,不要偏离“阅历与见解”这一范围。
角度二:写成议论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年少时“锋锐”“狭窄”,年长后“品回以前没领会的妙处”。
选材小贴士:论据是议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依据,恰当的论据才能支撑起文章的论点,所以论据的选择非常重要。命题材料中提及的傅山、鲁迅、朱自清,只能作为引子使用,可以据此引出文章的论点,但是不能作为论据。以命题材料充作论据,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不过我们可以依据“相似原则”,选取与命题材料“相似”的素材作论据。
角度三:阅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见解,使其对人和事的看法更加通透,达观、全面。 选材小贴士:角度三比之角度二,本质是相同的,但是具体写作时侧重点不同。相比角度二,角度三倾向于综合谈阅历对一个人见解的影响,除了选取合适的事例加以证明外,还要注意分析阅历为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见解,阅历不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世事的积淀,所谓见多识广,经历的多了,见识的也多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会更加全面、深刻、透彻„„
经典素材
雷诺阿的转变
1863年,雷诺阿和莫奈在巴黎,不晓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不朽的传说,只是安心过穷日子,画画。雷诺阿在画院里,被逼着临摹了许多安格尔,于是生厌恶心,连带讨厌安格尔推崇的拉斐尔,讨厌学院派规整的素描和线条。
十三年后,雷诺阿完成了传奇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只动色彩,不勾轮廓。又六年后,莫奈去了诺曼底,而雷诺阿终于去了趟意大利,看到了拉斐尔的原作。41岁的他,忽然幡然醒悟,觉得自己一直误会了拉斐尔。从1882年开始,雷诺阿开始用线条作画了。
素材点拨:雷诺阿由讨厌拉斐尔到豁然醒悟,由作画时只动色彩不勾轮廓到开始用线条
作画,这种转变,与他阅历的增长有直接关系,阅历使得他对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他的画风。岁月就像一把刻刀,将人一刀刀雕琢,我们每个人都是岁月的作品。
人物素材
齐秦被父亲关禁闭
齐秦初中时交了坏朋友,学会了抽烟喝酒,喝了酒以后就去店家闹事,后来被警察抓走上了少年法庭,被关进少年感化院,在里面待了三年半。齐秦从感化院出来,原以为已经获得自由,却未曾想到父亲竟然将他关在家里一年之久,还对他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听广播、写小楷、读古书„„
当时的齐秦十分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甚至恨他再一次禁锢了自己的自由。直到自己为人父后,才开始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齐秦说,当时恨透了这种规律又无聊的生活,但是现在想想,那是他读书最多的一段日子,对后来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素材点拨: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自己也做了父母,为养育孩子付出了诸多心血,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所以才恍然懂得,当初父母在自己身上也同样付出了那么多。阅历是最好的老师,促人成长,使人成熟,懂得感恩与珍惜。
名言素材
狂妄者往往有点才气,但无知,因无知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这一点才气。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阅历常能把它治愈。 一一周国平《智慧与人生》
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一一毕淑敏《孝心无价》
素材点拨:阅历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因为年轻而在性格上形成的狂妄、急躁、偏狭。在岁月里修炼,当我们把自己修炼成为一道明亮而不耀眼的光束,我们就真正变得成熟起来。
与你走过的日子
少年傅山对赵孟頫的不爽,自有其理由,大家可以理解他的年轻气盛;少年学生疑惧周树人,也有其依据,人们能够体会他们的艰难苦恨:年少的孩子读不懂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景,也能够感受他们的青春稚嫩。然而,当岁月的风霜将你的稚嫩磨砺成熟时,你便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认识,甚至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知。哦,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原来都可以改变我们的短视与浅陋,甚至磨砺我们的锋锐与尖芒。与时光一起走过的日子、与见识一起走过的日子,把渐渐丰富的阅历写进了人生的履历中。
谁没有过年少时的气盛?谁又能摒却偏狭固陋的一时逞能?我们允许有年少的自傲,允
许少年释放自我的豪情,因为,他们与日月同行的心智在慢慢长大,于是,当少年雷诺阿对拉斐尔的厌恶在他人到中年后忽然幡然时,他对拉斐尔已然充满了虔诚的敬意。这是岁月与之一同成长的结果,是阅历对他心理与思想的催熟。雷诺阿怀揣敬意地用拉斐尔倡导的线条作画,他的艺术世界从此更加开阔,世界艺术的宝库中也因此而增加了新的瑰宝。
忽然想到周国平的一句话:“狂妄者往往有点才气,但无知,因无知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这一点才气。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阅历常能把它治愈。”狂妄未尝不好,因为它的前提是有点才气,正是因为这点才气,在岁月的河流中,慢慢成长为一种自我醒悟、渐趋成熟的品质。因此,我们不必为少年的狂妄而叹惋,也不必为少年的偏执而生气。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曾经谈自己的读书经历,从少年到老年,比之甚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与月之关系,随着时光的推移变得如此天衣无缝,甚至分不清哪里是我哪里是月。
时间治愈了少年的浅薄,熨平了少年的狂狷,却拓宽了人的心胸,那些读过的一本又一本的书,那些经历的一场又一场的事,那些赏过的一处又一处的景,仿佛浸透血液中的一个又一个离子,把你的锋锐潜藏,把你的偏狭撑宽,把你的短视无限延长。
与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成长为一树鲜花,然后结出满树果实,芬芳于世间。
点评:一篇情理俱佳、文质皆美的文章。行文开阖自如,开首概括材料,进而摆明观点,然后谈古论今,言中话外,或征引,或简析,丝丝入扣,钩连紧密,运思巧妙却不露痕迹。结尾言简意丰,点明题目,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成长”重申主旨,“鲜花”“果实”形象而具体地阐释了成长的过程,“世间”一语,饱含着人间共同的情味,使文章突出了小情调而进入了大主题。语言优美,既体现较为深厚的文言功底,也能反映出驾驭修辞的能力,灵活运用词语使文章富有灵动的美。
材料作文“立志改变”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刘墉在《一条路》中写道:我隔了一年到一个山地部落去,发现整个部落包括生活、思想、景观完全改变了,使我大吃一惊。原因是通往部落的小山路改成柏油路,汽车可以到达,汽车一来,什么都变了。路一改,整个社会都改了。路一变,人心也整个变了。
一个世界的改变有时是因为铺了一条新路,因此世界是可破可立的。
一个人的命何尝不是如此,立志改走一条路,命也就整个改了。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角度,
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名师题解:写好这篇作文,首先是全面理解材料。第一段材料是讲一条路的改变带来了山地部落的改变及其原因:山路变为柏油路,于是汽车能来到,于是社会改变,人心也改变。二三两段是由此引申的感悟:一条新路可以带来世界的改变;改走一条新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其次,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两句话来立意。因此,写作此文要围绕“改变路”与“改变世界”或者“改走一条路”与“改变命运”去生发、拓展、引申。“改变”必须是文章体现内容、表情达意的着眼点、落脚点。
角度一:“改变路”就能“改变世界”。材料中的“山地部落”社会的改变,人心的改变,是源于原来的山路变为了柏油路。联系现实生活,高速公路代替了一般公路,不是带来了交通的革命性变化吗?当人类开辟走向太空之路,宇宙飞船成功升天,不是带来了科技领域的飞跃发展吗?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开辟的一些新路,进而改变世界的真实个例,来摆事实,讲道理。比如,时下“快速”的蓬勃发展,带给了人们怎样的便捷。电子商务的兴起、网店的兴起,在商界又带来怎样的革命性的变化。
角度二:“改走一条路”就能“一个人改变命运”。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变,变则通。走在人生路上,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已走入死胡同,何不及时转身,另辟蹊径,也许就能走出一片天。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人与事来说理,还可以选择名言佳句来增强说服力。比如刘墉在做节目主持人极为成功的时候及时停下来,从事写作,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一位备受读者喜欢的作家。
角度三:微小的改变能带来巨大的变化。改一条小山路,变一个世界。细微的改变足以成就许多,也能毁灭许多。比如,商家在手机上增加网络功能,就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需要学生留心现实生活,许多创新发明的产生其实就是从细微处着力。比如,从收音机、录音机的发明到收录机的发明。
高分素材:
人物素材:
鲁迅先生最初是想做一名医生,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人,但是现实中的国民的麻木触动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
素材点拨:这则人物素材可以供同学们用在写“改走一条路”就能“一个人改变命运”
的立意。鲁迅先生之所以改走人生之路,不是源于个人的考量,而是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投笔从戎也不是从小我出发,而是考虑民族需要。同学们在运用素材时,不能简单照搬,要能扣住论点做深度剖析,说理才透彻。
名言素材:
没有能力去摘月亮的时候,我们便去摘果子吧。 一一三毛
素材点拨:三毛的这则名言可以用来论述为何而改变。我们做事需要量力而行,如果理性审视自己没有能力走这条路,其实大可及时转身,找准自己的优势,走出人生的精彩。杨振宁放弃实验物理研究,改为理论物理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素材:
江南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为了自己的浓厚兴趣,毅然改变人生道路,改走文学之路,成为了优秀作家。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以论述尊重兴趣、改路而行,演绎人生的精彩。“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江南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人生路,从此有了别样的精彩。这是不少优秀者的成功之道。
改变之芽,发于角落之处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万物的质变,是由无数细微的量变累积而成。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千差万别,探其源头,有时却只是毫厘之差,重点在于人生路上关键的那几步路如何走完。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地部落的改变,有时不需要多么伟大的建造规划,不需要耗费多么大的财力物力,只需要一条路,一条通往部落的柏油路。
改变之芽,往往发于角落之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确太难,但是改变自己却很简单。且先将改变之芽,种于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中。
看《中国合伙人》,惊艳于其中一句:“最大的骗子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辜鸿铭却做到了这点。他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在异国他乡中成长,本可以做一个翩翩公子、博学绅士,但他毅然回国时,已将改变之芽种于心底,注定走上捍卫东方文化这条血泪铺就之路。当他深切关注中国这片土地时,已是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人生路,随之而来的,是命运的殊途。他留长辫不顾满堂学生的嘲笑,他痛斥西方无知学者,最终使得西方人发出肺腑之叹“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那一步,为自己换来的是留名千古。
人生中处处充满未知与变数,改变之芽也许一不留意,长在了错误的土壤。何不将它摘下耐心培植,漫漫人生路,得失总要经时间沉淀才看得清楚。
胡歌2006年在一场车祸中与死神擦肩,容颜大改。彼时名噪一时的当红小生却接受这株噩梦的改变之芽,决心从飞来横祸中走出,而这一步,使他完成了实力派演员的蜕变,历经生死的一瞬为他此后的艺术生命增添厚重的砝码。只有当你走过一段路后回首,才会发现当初的一个改变,使人生轨迹偏离,得失显而易见。
改变之芽种于心后,才有可能长遍世界。
一个叫破山的和尚,在大军围城时,为了让李定国放下手中的屠刀,轻松将肉块放于口中,笑道“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破山踏出改变的一步,固然痛苦,却换未了百万生灵的和平安宁。
世界是可破可立的,改变之芽发生角落之处,不如摘下它,先植于心,再种于世界。 点评:本文题目妙用比喻,形象生动,论述严密,论证有力。紧扣论点,借助引证法、例证法,条分缕析,有力地阐述了论点。在使用素材时,选择了辜鸿铭、胡歌等人物素材,既有经典素材,又有鲜活素材,选例典型。引用柳青的名言、《中国合伙人》的经典台词做理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