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
像世界上其他民族节庆传统一样,中国人的节日大都和中国人的
文化习俗有关。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从一个民族为什
么要过节、怎样过节、过节有什么样的规矩、仪式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
个民族的性格、民俗、情感寄托甚至美学和艺术的修养等方面的特征。
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按照中国古代文献的说法,最早的节日并不
是庆祝或娱乐的意思。“ 节” 是时间段落,本来的意思是指一个具体的
时间,如节气、节令。它表示着年月日、气候与时间变化的结合。古人
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告诉人们时间和天气的情况。中国
古代是一个农业国,节气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安排家庭、
社会生活以及举行宗教活动等,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节日在远古的时候的主要功能是告诉人们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后
来,除了自然界时间的变化以外,人们又选取一些有意义的时节来举行
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这样经历了几千年,中国人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
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中保留了一些最早的跟农业劳动有关的;有的则是宗教
和祭祀性的节日;有的节日后来发展成了纪念活动的日子;有的节日是
为了庆祝;有的节日则是社交游乐性的,它们就是假日,就是休息。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节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不
完全是一个农业国,过去一些跟农业相关的节日慢慢地消失了。此外,
现代国家和政府的活动也以制度化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生活习惯。近几十
年来中国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跟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有关,有的跟时髦的娱乐生活有关,有的是从别的国家和其他文化中学来
的,有的只在一部分人和特殊的社会阶层的人里有影响。总之,节日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五花八门
的新生活。
现在,中国最古老的跟农业有关系的节日只跟很少一部分人的生活有关系,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民。农民的主要工作是种庄稼、蔬菜和养
殖动物、水产等,他们的工作与天气和季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们今
天仍然关心着这些节日。比如,农民非常注重立春、雨水、夏至、露水
、霜降、小寒、大寒等等节日,因为这些都和他们的劳动、收获、保存
劳动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教和祭祀性的节日几乎是所有人都参与的。比如清明节是一个
祭祀性的节日,过清明节的时候人们祭祀自己的祖先,希望他们保佑家
人平安和幸福;同时人们也慷慨施舍一些东西去祭祀那些没有后代的或
别的灵魂,希望他们也能够安宁,不给人们带来麻烦。中国文化是崇拜
祖宗的文化,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的宗教,如果同意这一点
,那么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宗教活动。除了清明外,
中国人在年底还有腊八节,有人说它起源于驱除瘟鬼;有人说是起源于
祭祀佛祖得道的日子。年底的节日还有祭灶节。祭祀的是灶神,也就是
厨房的神或管家的神。灶神每年去天上一次向上帝报告这家人的情况。
这一天就是灶神节。在这个日子,人们要准备一些好吃的东西来慰劳灶
神。据说灶神很喜欢多说话,有的人家怕灶神向上帝报告了家里不好的
事情,就在祭祀灶神的时候给他吃一种很黏很黏的糖粘住他的嘴,这样
灶神见到上帝时就说不出话来了!
中国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这类节日主要是纪念历史上受崇拜
的人物或民族英雄。寒食节就是纪念古时候一个有名的读书人介子推的
。它缅怀介子推帮助受难的晋国公子当上了国王,他自己却不骄傲,不
愿意作大官的故事。端午节则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的。屈
原是楚国的大官,楚国受到了别的国家的侵略,屈原想保护自己的国家
,可是国王不听他的话,把他撤了职;屈原看到国家灭亡了,非常难过
,他跳了江,用自己的死唤醒人们保护自己的国家。屈原还是个大诗人
,他写过很多有名的爱国诗,这些诗读来非常感人,人们世世代代纪念
着他。
庆贺性的节日主要是以祝贺生活美满幸福、庆祝丰收、祈愿平安
兴旺为内容。这样的节日一般都属于全民性的,也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比如过新年和中秋节等等。由于这样的节日规模大,因此庆祝的时间
也长。这样,这些节日一般都选取非农忙的时间。比如过年是在冬天,
这时候一般没有多少农活要作;而中秋节则选在秋天一年的丰收之后,
这样人们能够尽情狂欢,全心全意地玩乐。
其实,过年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日。除了庆贺外,它也有宗教和
祭祀的意义,因为每当新年来临时,人们也敬神和祭祀自己的祖先;同
时也有一些纪念活动,比如讲述祖先创业、学习和成功的故事来教育下
一代人努力奋斗,耀祖光宗。过年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庆祝和娱乐活动。
由于中国传统中过年非常重要,它一般都要延续很长时间,有时候过年
的庆祝活动要持续十几天以上。按照过去的礼俗,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
日左右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时候人们要打扫卫生,二十三、四日是祭
灶节,然后要买年礼和准备过年吃的东西。人们还要忙着剪窗花、贴春
联。到年三十人们要互相“ 送年礼” 表示祝贺。除夕晚上家家都要准备
酒席、挂上神像和祖先的像祭祀。然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有的地方
人们还有守岁的习惯,全家人一起欢度除夕迎接新年,老人和长辈给孩
子们压岁钱。新年一大早,人们在开门以前先放鞭炮,然后互相拜年、
请客,过年的庆祝活动要一直延续到元宵灯节。
中秋节也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节日。这时候刚刚丰收,家家
生活都很富足,人人心情都很高兴。中秋节的时候秋高气爽,天气非常
好,月亮又大又亮,人们全家团聚在一起享受美满的生活。据说中秋节
的时候月亮最圆,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是庆祝家庭团聚的
日子。这时候,离开家乡的人们不论多远,只要有可能,他们都要回家
去和亲人团聚。
社交游乐性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娱乐,让大家有机会去玩乐,拜访亲戚,广交朋友。元宵灯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吃元宵、挂花灯、放鞭炮、有时候还演戏,元宵节过后才算新年期间庆祝活动的结束。游乐性活动还有乞巧节(也称女儿节) ,它在农历七月七日,
传说这一天是女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的晚上女孩子们在院子里
摆上瓜果向织女乞求做家务活和缝纫的技巧。在传统中国社会女孩子往
往不能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而在乞巧节的时候她们可以聚会玩乐,因此
它特别为女孩子所珍爱。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传说这一天爬山或登
高可以避邪并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往往大家相约聚在一起登高
或赏菊、喝酒,这个节日也深受人们欢迎。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除了传统节日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一般是按照
国际通行的日历安排的,所以它们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有些节日是政府规定放假的节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庆祝和
休息,它们的地位往往比传统的节日更重要,有的现代节日甚至渐渐取
代了传统节日而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节日。
这样的节日有元旦,即全世界共同庆祝的阳历新年。此外有的是
带有政治色彩的节日如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中国的妇女那天可以休假。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全国放假一日庆祝。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
节,全国少年儿童放假一日。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全国
放两天假庆祝。在这些富有政治意义的节日中,除了老百姓休息和庆祝外,政府也往往组织大型的庆祝和各种演出活动。有的节日除了有政治意义外,更增加了联欢和休闲的内容。有的由纪念性转变为娱乐性的,
特别是五一、十一这两个大节日因为放假,季节和天气状况也很好,所以成了人们旅游最好的时节。
除了上述节日以外,随着当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文化交往,一些中国人开始接受并庆祝某些在西方流行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有
的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也开始庆祝西方的复活节和其他宗教节日。但总
而言之,模仿或庆祝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还不太流行,举行和参与这类
活动的也大多是赶时髦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或大学生。这些人中有的是
觉得新鲜好玩,有的是好奇,有的则是崇洋媚外,觉得只要是西方的就
是好的,西方的节日连名字都听起来“ 洋气” 、浪漫,吸引人。
从上面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从古到今,节日的形成和中国
人的过节习惯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些具有本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
反映了文化内涵的变迁。中国人过节的传统可以看成是一部浓缩了的中
国文化发展史的风俗画卷。
中国人的节日
像世界上其他民族节庆传统一样,中国人的节日大都和中国人的
文化习俗有关。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从一个民族为什
么要过节、怎样过节、过节有什么样的规矩、仪式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
个民族的性格、民俗、情感寄托甚至美学和艺术的修养等方面的特征。
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按照中国古代文献的说法,最早的节日并不
是庆祝或娱乐的意思。“ 节” 是时间段落,本来的意思是指一个具体的
时间,如节气、节令。它表示着年月日、气候与时间变化的结合。古人
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告诉人们时间和天气的情况。中国
古代是一个农业国,节气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安排家庭、
社会生活以及举行宗教活动等,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节日在远古的时候的主要功能是告诉人们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后
来,除了自然界时间的变化以外,人们又选取一些有意义的时节来举行
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这样经历了几千年,中国人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
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中保留了一些最早的跟农业劳动有关的;有的则是宗教
和祭祀性的节日;有的节日后来发展成了纪念活动的日子;有的节日是
为了庆祝;有的节日则是社交游乐性的,它们就是假日,就是休息。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节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不
完全是一个农业国,过去一些跟农业相关的节日慢慢地消失了。此外,
现代国家和政府的活动也以制度化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生活习惯。近几十
年来中国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跟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有关,有的跟时髦的娱乐生活有关,有的是从别的国家和其他文化中学来
的,有的只在一部分人和特殊的社会阶层的人里有影响。总之,节日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五花八门
的新生活。
现在,中国最古老的跟农业有关系的节日只跟很少一部分人的生活有关系,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民。农民的主要工作是种庄稼、蔬菜和养
殖动物、水产等,他们的工作与天气和季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们今
天仍然关心着这些节日。比如,农民非常注重立春、雨水、夏至、露水
、霜降、小寒、大寒等等节日,因为这些都和他们的劳动、收获、保存
劳动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教和祭祀性的节日几乎是所有人都参与的。比如清明节是一个
祭祀性的节日,过清明节的时候人们祭祀自己的祖先,希望他们保佑家
人平安和幸福;同时人们也慷慨施舍一些东西去祭祀那些没有后代的或
别的灵魂,希望他们也能够安宁,不给人们带来麻烦。中国文化是崇拜
祖宗的文化,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的宗教,如果同意这一点
,那么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宗教活动。除了清明外,
中国人在年底还有腊八节,有人说它起源于驱除瘟鬼;有人说是起源于
祭祀佛祖得道的日子。年底的节日还有祭灶节。祭祀的是灶神,也就是
厨房的神或管家的神。灶神每年去天上一次向上帝报告这家人的情况。
这一天就是灶神节。在这个日子,人们要准备一些好吃的东西来慰劳灶
神。据说灶神很喜欢多说话,有的人家怕灶神向上帝报告了家里不好的
事情,就在祭祀灶神的时候给他吃一种很黏很黏的糖粘住他的嘴,这样
灶神见到上帝时就说不出话来了!
中国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这类节日主要是纪念历史上受崇拜
的人物或民族英雄。寒食节就是纪念古时候一个有名的读书人介子推的
。它缅怀介子推帮助受难的晋国公子当上了国王,他自己却不骄傲,不
愿意作大官的故事。端午节则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的。屈
原是楚国的大官,楚国受到了别的国家的侵略,屈原想保护自己的国家
,可是国王不听他的话,把他撤了职;屈原看到国家灭亡了,非常难过
,他跳了江,用自己的死唤醒人们保护自己的国家。屈原还是个大诗人
,他写过很多有名的爱国诗,这些诗读来非常感人,人们世世代代纪念
着他。
庆贺性的节日主要是以祝贺生活美满幸福、庆祝丰收、祈愿平安
兴旺为内容。这样的节日一般都属于全民性的,也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比如过新年和中秋节等等。由于这样的节日规模大,因此庆祝的时间
也长。这样,这些节日一般都选取非农忙的时间。比如过年是在冬天,
这时候一般没有多少农活要作;而中秋节则选在秋天一年的丰收之后,
这样人们能够尽情狂欢,全心全意地玩乐。
其实,过年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日。除了庆贺外,它也有宗教和
祭祀的意义,因为每当新年来临时,人们也敬神和祭祀自己的祖先;同
时也有一些纪念活动,比如讲述祖先创业、学习和成功的故事来教育下
一代人努力奋斗,耀祖光宗。过年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庆祝和娱乐活动。
由于中国传统中过年非常重要,它一般都要延续很长时间,有时候过年
的庆祝活动要持续十几天以上。按照过去的礼俗,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二
日左右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时候人们要打扫卫生,二十三、四日是祭
灶节,然后要买年礼和准备过年吃的东西。人们还要忙着剪窗花、贴春
联。到年三十人们要互相“ 送年礼” 表示祝贺。除夕晚上家家都要准备
酒席、挂上神像和祖先的像祭祀。然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有的地方
人们还有守岁的习惯,全家人一起欢度除夕迎接新年,老人和长辈给孩
子们压岁钱。新年一大早,人们在开门以前先放鞭炮,然后互相拜年、
请客,过年的庆祝活动要一直延续到元宵灯节。
中秋节也是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节日。这时候刚刚丰收,家家
生活都很富足,人人心情都很高兴。中秋节的时候秋高气爽,天气非常
好,月亮又大又亮,人们全家团聚在一起享受美满的生活。据说中秋节
的时候月亮最圆,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是庆祝家庭团聚的
日子。这时候,离开家乡的人们不论多远,只要有可能,他们都要回家
去和亲人团聚。
社交游乐性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娱乐,让大家有机会去玩乐,拜访亲戚,广交朋友。元宵灯节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吃元宵、挂花灯、放鞭炮、有时候还演戏,元宵节过后才算新年期间庆祝活动的结束。游乐性活动还有乞巧节(也称女儿节) ,它在农历七月七日,
传说这一天是女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的晚上女孩子们在院子里
摆上瓜果向织女乞求做家务活和缝纫的技巧。在传统中国社会女孩子往
往不能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而在乞巧节的时候她们可以聚会玩乐,因此
它特别为女孩子所珍爱。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传说这一天爬山或登
高可以避邪并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往往大家相约聚在一起登高
或赏菊、喝酒,这个节日也深受人们欢迎。
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除了传统节日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一般是按照
国际通行的日历安排的,所以它们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有些节日是政府规定放假的节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庆祝和
休息,它们的地位往往比传统的节日更重要,有的现代节日甚至渐渐取
代了传统节日而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节日。
这样的节日有元旦,即全世界共同庆祝的阳历新年。此外有的是
带有政治色彩的节日如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中国的妇女那天可以休假。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全国放假一日庆祝。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
节,全国少年儿童放假一日。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全国
放两天假庆祝。在这些富有政治意义的节日中,除了老百姓休息和庆祝外,政府也往往组织大型的庆祝和各种演出活动。有的节日除了有政治意义外,更增加了联欢和休闲的内容。有的由纪念性转变为娱乐性的,
特别是五一、十一这两个大节日因为放假,季节和天气状况也很好,所以成了人们旅游最好的时节。
除了上述节日以外,随着当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文化交往,一些中国人开始接受并庆祝某些在西方流行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有
的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也开始庆祝西方的复活节和其他宗教节日。但总
而言之,模仿或庆祝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还不太流行,举行和参与这类
活动的也大多是赶时髦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或大学生。这些人中有的是
觉得新鲜好玩,有的是好奇,有的则是崇洋媚外,觉得只要是西方的就
是好的,西方的节日连名字都听起来“ 洋气” 、浪漫,吸引人。
从上面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从古到今,节日的形成和中国
人的过节习惯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些具有本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
反映了文化内涵的变迁。中国人过节的传统可以看成是一部浓缩了的中
国文化发展史的风俗画卷。